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生態產品、教育體系、現代物流、生態文明體制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璇璇:以教育數字化助力全面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
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劉璇璇認為, 必須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圍繞全面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這一重要目標,以教育數字化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隨著教育理念的進步、教育資源的豐富,傳統的繼續教育不斷向縱深發展,最終也必然以終身教育為發展目標。全面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是繼續教育不斷向前發展內在邏輯的延伸,生動體現了數字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變化新特征。具體來說,“泛在”既要求線上的泛在,表現為教育通過電腦、手機等學習終端廣泛普及;又要求線下的泛在,表現為各類終身學習機構覆蓋城鄉、廣泛分布。“可及”不僅意味著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習者時時處處都能夠獲得終身教育的機會;也意味著突破成本限制,讓學習者能夠在經濟上負擔得起所需要的終身教育;還意味著有質量、有效果,讓學習者能夠通過終身教育切實實現自我提升。讓終身教育體系變得泛在可及,必須扭住教育數字化這個關鍵,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注入強大科技動能。
摘編自《人民日報》
【楊晶: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楊晶認為,將“綠水青山”中蘊含的生態價值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經濟價值,以產品增值、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的高質量發展反哺鄉村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打通雙向轉化渠道,實現良性循環,有助于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比如,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導向、多方參與的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科學核定生態產品類型,明確指標體系、具體算法、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開展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試點,量化區域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程度,建立起權責分明的生態產品保護、利用與交易政策保障體系。探索森林碳匯、竹林碳匯、濕地碳匯等實現跨區域交易的路徑,加快開放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擴大增值收益空間;完善生態產品保護補償制度,建立科學規范的生態產品價值評估體系;健全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促進村民共富創收。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運用低碳、節能、清潔技術對鄉村現有產業進行全方位改造,進一步推動城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強有力的生態工業,發展生態商業、生態物流等新業態,對鄉村觀光旅游區、休閑娛樂區、民宿康養區等進行設施和功能方面的生態化改造,提高生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趙仲華、陳宗波: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趙仲華,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教授陳宗波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科學的理念和正確的原則,更需要不斷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一是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根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要部署,已確定了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編纂生態環境法典等重點工作,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改革。二是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對能力。深化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長效機制,推動生態環境監管向基層延伸,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同時,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通過這些措施,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三是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堅持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顏少君:構建現代物流體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顏少君認為,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準確把握發展趨勢,緊扣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建設要求,完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和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推動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現代物流基礎設施支撐,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依托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建設,布局“四橫五縱”國內物流大通道。積極適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圍繞拓展“陸海空網”開放通道,構建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的國際物流大通道。二是以服務實體經濟和暢通經濟循環為出發點,完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圍繞實體經濟發展,加快物流數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級和服務創新,補齊專業物流短板,培育物流新模式、新業態,完善集約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發揮現代物流聯接生產和消費的作用,推動現代物流與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在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三是圍繞更好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適應擴大內需、消費升級趨勢,充分發揮物流業在現代流通體系中的戰略支撐保障作用,優化城鄉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健全分級配送體系,實現干線、支線物流和末端配送有機銜接、一體化運作,不斷降低循環成本,提升循環質量。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