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翟金秀(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并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之一。這一精神貫穿了民心、民本、民生、民意與民情等多個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一、深化改革中的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心所向,是改革動力之源泉。改革應以推動社會公正和福祉的提升,以及增進人民福祉為基本目標和最終目標。所以,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要始終關注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需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深刻地揭示了民心在政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這句話的含義是,只有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獲得政治上的穩固和社會的繁榮。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事例都證明了這點。那些能夠順應民心、體察民情、滿足民愿的政權,往往能夠贏得人民的衷心擁護,從而建立穩固的統治基礎。相反,那些忽視民意、壓榨民眾、違背民心的政權,最終都會失去人民的支持,走向衰敗和滅亡。
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僅是一句歷史經驗的總結,也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借鑒。政府須堅持以民眾的需求和利益為導向,加強民眾需求調研、民生保障優先、參與決策機制、公共服務優化、民意反饋渠道、權益保護強化和民主監督完善等方面的工作,不斷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民眾滿意度。
二、深化改革中的民本——“不忘初心人間大義”
民本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便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這一思想強調國家治理應以民眾為根本,尊重民眾意愿,保障民眾利益,追求社會和諧與人民福祉。從古至今,民本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但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以民為貴的核心理念。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中也始終繼承和發揚民本思想。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通過實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加強社會建設,推進民主法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牢牢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重大原則,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改革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來謀劃和推進改革。這意味著,在制定和實施改革政策時,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確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三、深化改革中的民生——“小康社會國富民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把“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這就要求我們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等。所以,良政善治是要通過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確保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公平、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具體來說,首先是公開透明決策過程,公開透明是確保政府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其次還包括創新基層治理,基層治理是政府治理的基礎和關鍵;再次是善治共享參與,善治意味著政府治理的高效能和民眾的高度參與。只有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才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的改革才有意義。
四、深化改革中的民意——“風聞之制長治久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
民意是改革決策的重要依據。在改革過程中,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訴求。只有真正了解民意,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實際的改革方案,確保改革符合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注重與人民群眾的溝通和交流,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和訴求。因為民意是政府治理的參照系,民意反映了民眾的需求和關切,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提供重要參考。通過廣泛收集和分析民意,可以確保政策更加貼近民眾實際,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意對政府行為具有強大的監督作用,民眾通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可以促使政府更加謹慎地行使權力,避免權力濫用和腐敗現象的發生。同時,民意也可以幫助政府及時發現和糾正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和錯誤;民意是社會改革的動力源泉,民眾可以推動政府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同時,民意也可以激發民眾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五、深化改革中的民情——“洞察民情增福祉”
民情是改革實施的重要參考。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實際情況和特殊需求。同時,要注重改革的可持續性,確保改革能夠長期造福人民群眾。由此可見,民情是政府治理的晴雨表。民情在政府治理中晴雨表的作用體現在社會問題反饋、民意動態監測、社會矛盾預警和治理成效評估四個方面,政府治理的重點在于拓寬民情表達渠道、建立健全民情表達渠道,如網絡問政、聽證會、座談會等,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決策過程。通過多樣化的渠道,政府可以更加廣泛地收集民情信息,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改革應建立健全民意回應機制,對民眾的合理訴求和關切及時給予回應和解決。通過強化民意回應機制,政府可以增強與民眾的互動和溝通,提高政策實施效果和社會滿意度,從而有效運用民情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良政善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和群眾的共同努力。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應當堅持良政善治的理念,推動政府行為的道德性、公正性和效率性不斷提升;同時,加強制度創新,構建更加科學、規范、高效的治理體系。綜上所述,只有以人民為中心,關注民心、民本、民生、民意與民情,才能確保改革符合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從而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的全面實現。(中國社會科學網、山東大學選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