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耕地安全、堅持守正創新、農業和農村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建設高質量數據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孫其信:堅持藏糧于地,守好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其信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藏糧于地,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效。但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土地后備資源不足,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現實問題仍然突出。必須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決心和耐心保護好耕地這一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使中國飯碗端得更牢靠、更穩固。第一,寸步不讓堅守耕地紅線保數量。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要繼續寸步不讓地堅守耕地紅線,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第二,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質量。需進一步針對黑土地退化、土壤鹽漬化、土壤重金屬污染等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零容忍”管住新增問題,把“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到實處,構建耕地質量保護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做到“地力常新壯”。第三,以行之有效的方法保產能。要把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糧食生產的關鍵舉措,加快平原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農田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第四,以大食物觀保統籌。在口糧絕對安全基礎上統籌開發,做好土地用途規劃,拓寬食物來源,形成同居民合理膳食結構相適應、與土地資源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第五,以共同富裕的理念保增收。只有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才能讓其從“被動守紅線”變為“主動護耕地”,自覺參與到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中。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東剛:前進道路上必須始終堅持守正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深刻認識堅持守正創新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必須溯源究理,充分挖掘守正創新的哲學意涵、文化價值和實踐作用,把握守改革之正、領改革之先的道理、學理、哲理。守正創新是唯物史觀社會發展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規定;守正創新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和創新性的內在體現,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支撐;守正創新是新征程上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的關鍵之舉,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面向。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則,守正創新的科學方法論既錨定了改革的發展方向,又激活了改革的發展動能,讓改革事業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不斷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創新發展。準確理解堅持守正創新、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的豐富內涵,要真正弄通“在改革中守的是什么正、創的是什么新”這一根本問題:守正,守的是改革的根本原則不動搖。一是守核心之正,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根本保證。二是守思想之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旗幟。三是守道路之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方向。四是守制度之正,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這一政治優勢。創新,創的是改革的與時俱進開新局。一是推進理論創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先導。二是推進實踐創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行動遵循。三是推進制度創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推進文化創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力量。新征程上,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必須更加堅定貫徹好堅持守正創新這一重大原則,不斷創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輝煌。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稻葵:以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顯著成就,仍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然而,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狀態尚未達到應有的增長潛力,主要是受到內需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和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等內部問題的制約。同時,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地緣政治風險增加,也對中國經濟構成挑戰。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應是擴大內需,尤其是提升居民消費水平。通過城鎮化進程和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可以釋放巨大的經濟潛力??梢钥紤]通過發行國債解決地方債務問題,并調整政策以促進城鄉人口合理流動和資源配置,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政府需轉向關注人的幸福感和消費需求,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農業現代化。這不僅是應對經濟挑戰的途徑,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與此同時,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實現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需要一系列支持措施:政府一方面通過發行國債等方式,提供資金支持,幫助農村人口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有序流動,緩解農村就業壓力,也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編自《北京日報》
【褚松燕:有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統一戰線教研部主任褚松燕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黨積極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主動戰略抉擇??梢哉f,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從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處走出來,經由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置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踐中不斷豐富,形成了向現代國家轉變的民族意識自覺,不僅支撐了現代國家的建構,更成為黨領導中國人民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底層邏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顯示了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自信自強精神。在新征程上,我們必須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摘編自《學習時報》
【王曉明:加快建設人工智能高質量數據集】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明指出,高質量數據供給是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發展的關鍵要素。當前,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數據供給仍有不足,數據處理專用技術有待進一步突破,數據產業和數據生態有待豐富,高質量數據集的整體規劃和支持政策還有待完善。首先,通用領域、垂直領域以及具身智能領域的高質量數據供給仍有不足。其次,高質量數據的合成、處理和利用技術亟待提升。再次,數據主體和商業模式發展尚不成熟。最后,高質量數據集的專項規劃和支持政策有待完善。針對當前存在的資源、技術、模式、制度等方面問題,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需要,建議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協同作用,多措并舉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一是加快公共數據開放和企業數據流通,建設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高質量數據集。二是圍繞建設行業高質量數據集關鍵技術問題加大攻關力度。三是引導企業和商業模式創新,構建人工智能數據產業生態。四是加大人工智能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政策支持力度。
摘編自《科技日報》
?。ü饷骶W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