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孟強(大連外國語大學東北亞研究院研究員)
冷戰結束后,不確定性成為時代的主題標簽。如何理解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以及如何應對國際關系的不確定性成為國際關系研究的重要議題。同時,不確定性概念也成為國際關系理論創新的“指標”,眾多理論以解釋、解決國際關系中的不確定性為目標。
國際關系領域的不確定性
隨著科學的發展,經典力學遇到瓶頸,相對論、復雜性科學興起,尤其是量子力學的發展,讓“不確定性”重新回到科學領域,并成為日常社會的流行概念。在國際關系領域,不確定性問題更為復雜,學術界通常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探究:從信息、意圖、認知、觀念等非物質性層次對國際關系中不確定性展開分析,涉及人類機械性思維的慣性、國家考慮相對收益的偏重等內容;不同學派學者從特定的邏輯出發,將減少無政府狀態下的不確定性作為各自理論流派保有先進性的論據;以系統、綜合視角展開對不確定性的分析;運用復雜性思維及復雜性科學方法解讀不確定性問題,包括杰維斯的系統效應理論、網絡分析等方法。
在研究不確定性問題過程中,學術界通常聚焦于戰略和國際安全領域,其他類型的不確定性研究常被忽視。雖然學術界在不確定性問題上取得了諸多成果,但理論的有效性仍然遭到批評。比如,冷戰的終結是國際關系領域突出的不確定性問題之一,但沒有哪個理論范式對此作出過預測以及合理解釋。此外,不同理論范式在不確定性問題上存在特定局限性。比如,在現實主義范式中,不確定性被定義為由無政府狀態引發的恐懼;理性主義者認為,不確定性是在不完整信息和執行力的狀態下進行討價還價的無知狀態;認知主義者認為,不確定性是復雜國際環境中決策制定的混亂狀態;建構主義者認為,不確定性是社會在建構世界過程中因缺少規范和身份而導致的。以上不同流派對不確定性的理解,意味著在應對不確定性問題上依然存在方法論的差異。
理解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的關聯
“復雜性”是與不確定性相關的概念。從語義上看,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具體的關系又有些模糊。談到復雜性,需要提及復雜性科學。復雜性科學是對復雜性探究的最新科學分支,目前著重研究知道但不可控的有規律內容,主張采取區別于現代科學思維和方法的復雜性科學方法,揭示相關的復雜性規律。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的關聯需要從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復雜性科學認為,不同層次的物質涌現結構存在不同的物理規則,因此人們無法通過少數粒子性質的簡單外推理解大量、復雜的集體性行為。這既導致了不同學科的分野,也是不同領域“不確定性”出現的根本原因。第二,這些大量、復雜的集體性行為背離線性因果,而在人類這一宏觀層次上,無論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國際關系領域,這些問題以觀念與現實背離的形式呈現,即機械性科學觀與復雜性現實的背離。第三,從內容上來看,復雜性科學衍生的復雜性概念與不確定性概念并沒有本質區別,這一點在國際關系領域也是如此。無論是使用不確定性話語的學者,還是使用復雜性概念的研究人員,所探究的都是與機械性世界觀相背離的不知道、不可控現象。
盡管在內容上,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并沒有本質區別,但在科學觀意義上,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意味著兩種思維模式的分野。無論是不確定性還是與之相聯系的確定性,其背后隱含的都是現代科學出現以來由決定論、線性思維等確立的機械性科學思維,只有在機械性科學思維主導的情況下才存在確定性,才會出現與確定性背離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則意味著超越機械性世界觀的新思維,其在主觀上認為世界的本質是復雜性的,不存在絕對的“確定”與否問題。因此,對于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概念而言,其主要區別在于是否主觀上接受世界的復雜性本質,以及對于不知道、不可控的復雜性是以積極的方式予以接受,還是當作消極的內容盡力避免。
邁向復雜性時代的國際關系
在國際關系領域,雖然在理論發展進程中吸收了包括牛頓經典力學、復雜性科學在內的諸多科學成果,但在評價標準上,國際關系學界在機械性科學觀的影響下,始終將確定性與否作為科學性的評價標準。然而,現實是,人類社會在演化發展的數千年中,形成了關于個人、國家、國際體系的具體認知,國際關系中的不確定性既是時間累積的結果,也是空間不斷拓展、各種因素交互匯聚形成的,所有這些都以觀念、現實、復雜性機制等內容得以體現。尤其是21世紀之后,國際關系現實的復雜性激增,國際關系系統內不確定性也陡然劇增。與之相伴隨的是,學術界對國際關系復雜性本質的認識逐漸提高,理解方式與應對方法也在進步。
作為不確定性產生的根源,國際社會現實復雜性的增加持續推進國際關系理論的復雜性轉向。事實上,從學者們對國際關系不確定性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對觀念與現實因素的復雜性探究,既是人們理解國際關系不確定性的途徑,也是學術界應對國際關系不確定性的方法。目前的問題在于,大部分學者并未實現基于復雜性思維的范式自覺,運用復雜性視角的學者通常以各自的范式陣營為基礎,這導致學術界對于國際關系不確定性問題的探究仍是以尋求確定性為導向,目的仍是尋求決定論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大多使用的仍是機械性科學方法。在國際關系理論創新方面,機械性科學觀與國際關系復雜性現實的矛盾是國際關系理論“失靈”的主要原因。復雜性科學的成果以及衍生出的復雜性視角,在未來國際關系理論的構建中應該獲得更大的重視。總的來說,解決國際關系中不確定性問題,需要學術界從觀念層面轉換思維,即在“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尋找復雜性”,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先把“復雜性當做復雜性”,進而實現以復雜性應對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