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何世龍(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教授)
“新年”是人類歷史上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時間概念,蘊含著人類面向未來的智慧,傳遞著辭舊迎新的精神傳統。每一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新年,都有自己獨特的新年儀式和年節符號,全世界共同建構了以“祈?!睘橹行牡娜祟愋履晡幕w系,推進豐富多樣的文明交流。這也是和平發展、“美美與共”的中國新年愿景。
豐富多樣:新年的文明交流力量
縱觀全世界,我們會發現,人類竟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新年傳統,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新生的力量、未知的想象、祈福的心情……這些共通的人性與理念貫穿起人類新年文化體系的共情共識主線,成為族與族之間、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彼此吸引的深層動力:從北極附近的國家到南半球頂端的海洋群島的原始部族;從西方文明的基督信仰到東方文明的祖宗崇拜;從古老的族群記憶到新近的現代生活等,新年的文明交流力量正在跨越一切界限,將人類緊密地聯系起來,成為一個“地球村”的文化整體。
以紅為主色調的春節是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生活實踐,建構了“景觀—行為—價值”的三維新年符號體系:以春聯、燈籠、年畫、煙花為元素的景觀符號,以團年飯、守歲、拜年、紅包為元素的行為符號,以祭灶、祭祖、祈福話、禁忌語為元素的價值符號。從景觀到行為再到價值彰顯了“順應自然規律、重視人倫秩序”的新年觀。
歐美國家慶祝其新年的生活實踐,塑造著“神—人”的二維體系:以圣誕為中心的神性符號和以迎新為中心的人性符號融于一體,強調神圣時間對世俗時間的啟示與規制。由神而人的新年符號結構,象征著“圣潔的宗教情懷”與“進取的人文精神”的新年觀。世界其他地區的新年,如埃及傳統新年惠風節,節日時間以金字塔為坐標祭祀太陽神的方式確定,正好是太陽直射赤道的時間,人們過節會準備好煮雞蛋、生菜、蔥、咸魚等傳統美食,結伴到戶外享受踏青的快樂生活,迎接和風溫煦的春天的到來。印度傳統新年灑紅節,在每年2—3月之間,人們走上街頭,肆意拋灑以紅色為主的色彩多樣的花粉,扔擲水球,盡情歡度佳節,新年狂歡有著濃郁的文化象征,寓意著萬物復蘇和谷年豐收,等等,這些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新年形式,共同構成了人類在自然與人文時間的循環節點上多姿多彩的文明創造。慶祝傳統新年的當代實踐,以“辭舊迎新、祈福未來”的生活模式為人類提供社會信念、人生夢想和現實幸福感,成為人類文明交流的美好形態,也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喜慶色彩的文明交流力量。
包容開放:新年的文明對話力量
新年既有開啟之意,也有未知之意。新年所示“新”意,首先指向的是人們在自然與社會的歷史實踐中發明的關于“未來時間”的新知識。人們年復一年地從這些新知識出發,告別“曾經為新、如今為舊”的知識。其次,“新”意還指面向“未知世界”的新奇感。新奇感不只是具體的心理感知,也是人類最為寶貴的面向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每一種新年傳統都因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產生了不同的新年表達,中國人表達為恐怖的“年獸”、越南人表達為溫馨的“新年樹”,埃塞俄比亞人表達為熊熊篝火,英國中部的鄉村人表達為“吉祥之水”……新年的期盼與特定的文化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生發出意趣橫生的年俗,有的已經成為文化記憶,有的則融入現代生活之中,成為人們思考群體與個人、自然與社會、他者與自我的時間節點,開啟了困境與希望互為消長的新年之旅。
幾乎所有文明都賦予新年以積極樂觀、熱切期盼的美好寓意,都以開放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新生事物,也以包容的姿態告別過去的人與事。時間川流不息,過去已然過去,文明之間完全能夠以包容來重新審視自我,發現不同文明的可溝通性與可交流路徑,新年具有的文明對話力量在此得到彰顯。
冬去春來的自然經驗感知,本質上是人之為自然界生物而本能體認的規律。人類本性的春天感知,經由人類慶祝春天來臨而儀式化,人們歡呼春天重新回到人間,生命復蘇再度激活了人的開放精神。在此意義上,所有文明都因為春天與新年而擁抱了開放精神,開放精神又反過來推進了文明之間對話的可能。熱情澎湃、恣肆汪洋的春天生命足以沖破一切傳統的封閉與保守,新年面向未來的創造能量可以融化文明之間的陳見陋俗,增進文明對話,推動人類發展。
展望未來:新年的文明互鑒力量
人類永遠在走向未來的路上,以積極展望的樂觀精神,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動力。新年不只是某個文明傳統的儀式發明,更是全人類一同展望未來的文明互鑒力量。因為共同擁有未來的期盼與夢想,因為共同享有未來的權利和責任,新年由此生發出的互鑒力量顯得極為可貴。
文明互鑒可以基于歷史,也可以基于面向未來的探索。前者是從已有的物質和精神成果中展開合作與對話,互為啟示,彼此成就;后者是從未來的觀念與制度上建立共識與邊界,互為支撐,彼此協作。展望未來的文明互鑒,可以使不同文明之間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解、避免沖突、阻止戰爭,可以優化不同文明攜手克服困境的合作機制。未來之新,也就成為新年形態的根本動力源泉。
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為世界共享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見證了人類慶賀新年、樂觀進取的共有經驗,彰顯了新年傳統之于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價值。在此意義上,春節申遺成功,開創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年模式”。無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還是信息文明;無論膚色語言還是區域信仰;無論現實物理空間還是虛擬網絡空間,等等,人類都可以從歡樂、吉祥、祈福、安康的新年寓意中重獲新生力量,以更加豪邁堅實的步伐迎接未來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