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科技發展和提升創新能力則是其重要驅動力。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對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生態體系整體效能至關重要,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吳玉龍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的具體實踐路徑包括: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完善科技創新發展規劃與計劃體系,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支持力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以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為目標牽引,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要求,深入推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走好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加大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力度,加快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做強做大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創新開放平臺與合作機制,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進一步探索協同創新合作模式和機制,推進優質創新資源共享共用,強化知識產權管理,打造科技創新合作格局。詳情
以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當前,我國將科技創新置于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全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建設,其中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安靜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就是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中,圍繞科技創新主線任務,搭建創新主體間的互動平臺與合作機制,不斷加強各主體之間的協同與配合,推動有組織、建制化、體系化的重大科技創新。著眼于現實需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是打破制約科技創新桎梏的現實考量。要通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做好系統謀劃,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國家整體創新效能,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和有效應用。充分發揮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三者相互支撐作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詳情
以科技創新驅動新型工業化高質量發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并展現出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新特點,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形成。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葉坦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近年來,我國著力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動我國制造業技術水平躍遷、產業結構優化、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新型工業化把科技創新作為強大動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程度作為重要判斷指標,更加符合生產力提高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實際,更加符合生產社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未來要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加快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積極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詳情
壯大耐心資本賦能使命導向型創新體系
在當今全球舞臺上,科技創新的浪潮洶涌而至,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人類在享受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之時,也面臨著眾多嚴峻的挑戰。面對這些錯綜復雜且影響深遠的問題,傳統的創新模式已難以有效應對,因此使命導向型的創新體系應運而生。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政、吉林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艾尼瓦爾在《經濟參考報》撰文指出,耐心資本憑借多元路徑深度賦能使命導向型創新體系,能夠為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提供堅實支撐,因此培育和壯大耐心資本并充分發揮其在使命導向型創新體系中的賦能作用顯得尤為關鍵且緊迫。政府應發揮頂層設計效能,從政策、制度、市場、文化多維度協同發力,引導耐心資本流向關鍵創新領域。通過完善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強化中介服務功能,打造高效資本流轉生態,拓寬耐心資本發展空間與增值路徑。深化投資者教育,重塑投資文化價值理念,提升投資者專業認知與戰略眼光,厚植耐心資本成長根基。詳情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