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敢(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數據作為核心要素,在數字經濟的深化過程中,日益成為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關鍵組成部分。基于數字治理的跨學科視角,構建數據流通市場的基礎理論與治理方法,對于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提升數據治理能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創新
在現有學術研究中,數據流通常被視作經濟交易過程,側重于市場機制與交易行為。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不僅是經濟資源,更是社會互動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媒介。傳統經濟學理論往往忽視了文化背景和社會關系在數據流通中的作用。從一定程度看,傳統經濟學理論固守數據作為經濟交易的資源,忽視了數據流通的社會和文化功能,而基于數字治理視角的理論更新能突破這一局限,將數據流通納入更廣泛的社會互動和文化建設范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和跨文化的數據流通模式成為關鍵。如何構建能夠適應不同文化和國家背景的數據治理模式,成為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數據流通的多維度定義:經濟資產與社會資源的雙重視角。傳統經濟學視數據為一種商品或資源,但隨著數據重要性的凸顯,將其視為“社會資產”同樣具有價值。在此視角下,數據流通不再是單純的經濟交易過程,還強調在促進社會網絡構建中的獨特作用。從經濟屬性與社會功能看,數據不僅是交易和增值的經濟資源,還承載著社會關系、文化價值和社會信任的建立,是促進社會互動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從資源配置與關系構建看,數據流通不僅需要高效配置其經濟資源屬性,還要注重促進社會信任、合作與共享,推動社會資本和關系的形成。
基于數字治理的跨學科理論整合。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流通市場的治理逐漸成為社會治理中的重要議題。傳統的治理模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復雜的數據流通需求,因此,基于數字治理的跨學科理論視角能夠為數據流通市場的治理提供更加全面和立體的框架。這一框架需要從不同學科角度出發,全面解析數據流通中的多維關系,揭示內在機制,為數字治理實踐提供理論支持與指導。
從信息科學與治理理論的跨學科整合看,在數字治理領域,數據流通市場的治理不僅依賴于技術的發展,還需要科學的治理框架來保障高效、公平與可持續發展。信息科學為數據流通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了數據的存儲、傳輸、處理和分析過程,為數據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而治理理論則側重于如何有效組織和管理數據流通的各方主體,保障信息的流動遵循既定的規則與機制,確保市場透明、公正、有效。因此,信息科學與治理理論的結合,不僅能夠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還能為治理模式提供理論框架,從而為數字治理提供創新的治理模式。
復雜性與簡化: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作為涉及多方主體、多重關系的復雜社會現象,數據流通治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諸多挑戰。數據流通的多維性和跨領域特征在治理過程中充滿復雜性,涉及的數據所有權、使用權、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等問題,需要多方協作和綜合考慮。為了應對這些復雜性,必須將理論中的高度抽象與復雜的實踐問題進行簡化和結構化,形成適應現實需求的治理框架。通過跨學科整合的方式,理論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轉化為可操作的治理模式,簡化應用過程中的復雜問題,提高數據流通市場治理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與執行力。這一轉化不僅能夠降低治理成本,還能提升治理效率,確保數據流通市場健康有序地運行。
治理框架創新與應用
數據流通市場建設需要結合社會動態和數字技術的進步,開發多維度跨學科的數據治理模型,構建透明度、問責制與社會責任等要素相結合的治理框架。此框架不僅推動數據共享,還注重提升社會信任,促進社會資本的構建,為數據流通市場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論指導。
創新與傳統:創新與傳統的結合是提升治理效率和效果的關鍵。通過將創新治理框架與傳統數據治理理論進行對比,可以有效識別兩者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與不足。創新治理框架注重靈活性與適應性,能夠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和復雜的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整合創新與傳統的優勢,不僅可以優化治理模式,還能提高數據處理與管理的精準度,進而實現更高效的社會治理目標。
社會責任與市場效率:數據流通市場的治理不僅要提高市場效率,還需要關注社會責任,確保在市場運作中不會犧牲社會公平和公正。新的治理框架應確保治理過程中各方行為的透明,并通過問責機制確保數據流通的合規性和公正性。
潛在影響力
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新數據流通市場治理框架立足于為國內數據治理政策提供重要參考,尤其是在平衡創新發展與社會公平、隱私保護等方面。通過創新的理論框架,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確保政策能夠有效地應用于實際操作中。在推動數據共享的同時,要保證隱私保護和社會公平,找到平衡點,推動創建可持續的數據治理環境。
提高組織效率與決策能力。有效的數據治理能夠提升組織的運行效率,推動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例如,企業在追求效益的同時需要兼顧合規性與社會責任,確保數據流通活動符合社會責任和法律規定,維護公眾利益。
促進社會凝聚力與信任建設。數據流通不僅是經濟活動的體現,也是社會互動的產物。通過加強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任建設,促進數據共享和合作,有望提升社會的凝聚力,增強公眾對數字經濟的信任。這將有助于實現更廣泛的社會目標,如促進社會正義、提升透明度以及推動可持續發展。
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數據流通市場的治理涉及經濟效益、社會公平、創新發展和文化規范等多維度問題。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流通治理將變得更加復雜,創新的治理框架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以應對未來的挑戰。數據流通市場的治理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公共性問題。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社會需求的變化,數據流通的治理方法還需不斷迭代與完善,以應對更加復雜的全球性挑戰。
為此,需結合多學科的理論視角,提出一套創新的治理框架,并通過嚴格的實證研究驗證這一框架的科學性與實踐價值。數據流通市場的有效治理,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組織效率,還能增強社會凝聚力,為“數字中國”建設和全球數據治理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