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齊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國內需求不足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重要問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要抓好的九項重點任務之首,并對如何擴大國內需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深刻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對于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國內需求不足
近年來,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擴大內需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針對經濟形勢的新變化,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國內需求不足是內外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看,世界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上升,我國出口面臨的外部壓力加大。外需低迷直接導致出口型企業投資意愿下降,并對國內需求產生不利影響。從內部看,新舊動能之間的接續轉換尚在進行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平衡不充分,許多產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產品附加值低,“內卷式”競爭較為突出,企業投資效益不高、投資信心不足。同時,傳統發展模式依靠土地開發和債務融資拉動投資需求,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已經難以為繼。投資增速的下降導致就業壓力加大,勞動者收入增長放緩、收入不穩定性增強,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不足,這是導致消費不振的重要原因。
總供給和總需求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在任何一個時期,經濟運行的主要問題總是集中反映在供給側方面或需求側方面,但供給和需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供給側的問題可以轉化為需求側的問題。例如,供給過剩引發企業銷售困難、效益下降,導致企業投資意愿不足。同樣,需求側的問題也可以轉化為供給側的問題。例如,消費不振導致企業投資意愿下降,制約了供給能力升級迭代。因此,解決供需失衡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不斷增強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適配性和平衡性。
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普遍的。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供需關系也是如此。一個經濟體由低向高發展的過程,總是伴隨著供給和需求平衡、失衡、再平衡的交替。當供給小于需求時,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著力擴大供給規模、增強供給能力,滿足合理需求,抑制不合理、過度的需求;當供給大于需求時,政府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有進有退、有增有減、有保有壓,同時著力擴大需求。面對不斷出現的供需失衡,宏觀調控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不斷實現供需的再平衡。只有經過這一過程,經濟規模才能合理增長,發展質量才能有效提升。
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長期戰略之舉。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不僅具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供給能力,而且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能夠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手段處理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關系,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為此,一方面要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創造和引發新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堅持下去,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發揮需求牽引供給、促進生產的強大作用。同時,增強我國防范化解外部沖擊的能力,把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提振消費的重要性,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居民消費需求不振是國內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消費短板是當前擴大內需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處理好生產和消費的關系,對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提振消費需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說,提振消費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哪里有民生短板,哪里就是提振消費的重要領域。一方面,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通過財政支出增加民生方面的公共消費;另一方面,要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同時,只有穩定了就業,人民群眾才能增加收入和消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要保持就業穩定,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把提振消費與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結合起來。生產和消費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質量更高、價格更低、品種更多樣的產品可以激發新的消費需求,推動消費提質升級。人類歷史上的歷次產業革命不僅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而且,伴隨著產品變得更便宜,社會交往變得更頻繁,培育出新的消費需求。今天,我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科技創新向產業創新加速轉化,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智能化、低碳化消費品走進千家萬戶。通過供給體系質的有效提升,企業推出的高科技新產品不僅激發了新的消費需求,而且還通過智能化、服務化提升了企業的附加值率,有效促進創新型企業的成長,形成了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
把提振消費與創新消費方式結合起來。創新消費方式主要是指為特定的消費人群打造消費場景,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形成基于場景的新型消費。首先,居民在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家庭生活方面存在大量異質化的需要,以前只能由居民家庭自己提供服務。為了更好滿足居民家庭各類生活服務的需要,要鼓勵各類經營主體面向居民所需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其次,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對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產生需求。此類文化產品跨界性突出、融合性明顯,能帶動一系列產品和服務需求,并促進跨區域消費。為此,要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大力培育文化、旅游、體育、演出、數字等新型消費,特別是要充分運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文化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再次,要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鼓勵各類經營主體創造消費熱點,引領消費潮流,填補市場空白,為消費市場不斷注入新活力。
把提振消費與拉動投資結合起來。消費者對創新型產品的巨大需求一旦釋放,就會通過乘數效應對相關創新型產業的投資產生顯著的拉動作用,形成投資與消費的良性循環。在大力提振消費的同時,也要著力提高投資效益,激發投資活力。投資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與消費都要合理增長,二者不可偏廢。當前我國投資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投資效益不高,投資信心不足。同時,我國仍然存在很大的投資空間,城市改造、危舊房改造、社會民生、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綠色轉型等必須通過投資才能實現。因此,必須強化目標引領,把握好投資方向,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此提高投資效益。第一,要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發揮好重大項目牽引和政府投資撬動作用,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穩預期、增信心,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今年“兩重”項目已支持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東北黑土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北”工程建設等1465個重大項目建設,對投資起到了顯著支撐作用。第二,在科技創新領域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更大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科技創新轉化為產業創新,可以帶來廣闊的投資空間。第三,在房地產領域,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更好滿足居民住房需求。同時,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穩定的資產價格有利于擴大內需。最后,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投資效益。
全方位擴大內需必須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要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同時,會議強調,要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強有力的宏觀政策彰顯了黨中央擴大內需的決心,各項政策系統集成、協同配合,顯示出我國宏觀調控的制度優勢,對穩定預期、增強信心、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及物價總體穩定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