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福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政治經濟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羅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
春節是辭舊迎新的時刻,更是展望未來的起點。過去一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依然保持了穩健的增長,充分展示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內在活力。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事實上,面對外部多重不確定性挑戰,在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引導下,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明顯增多,經濟發展韌性十足,運轉態勢穩中見優、持續向好。
經濟運行顯韌性 結構升級加速推進
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我國正踏入發展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通過精準實施一攬子政策“組合拳”,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3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0%。在世界范圍內,我國經濟增速高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的全球經濟3.2%的增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30%,在大型經濟體中表現突出,彰顯了我國經濟的強勁韌性和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
在產業結構上,三大產業優化升級,協同邁向中高端。第一產業強基固本,農業科技運用愈發廣泛,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序推進,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邁上新臺階,首次突破1.4萬億斤。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下,第二產業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方向轉型。2024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第11位,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沿陣地,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崛起,創新動力持續激發。第三產業日趨繁榮,以數字產業、文化創意和現代物流等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態活力滿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三大產業變革深度融合,將有助于為經濟穩健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內需擴量顯韌性 消費升級增動能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置于2025年九項重點任務之首,足以凸顯內需對一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實際上,擴大內需不僅是有效應對外部沖擊、提升經濟韌性的有效渠道,也是增強發展主動性、促進內外循環良性運轉的重要基石。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擴消費政策措施來充分激發需求潛能,內需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穩固,并呈現出持續擴大、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2024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均增長5.1%,消費市場活力與日俱增。
隨著中等收入群體擴容,居民消費質量也不斷提升,消費結構朝著高品質、個性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在傳統消費領域,綠色智能家電、高端數碼產品成為消費新增長點,節能型和智能型家電銷售量增長幅度大于同品類其他家電產品,這些消費偏好的變化推動生產端產品與服務迅速迭代。同時,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步伐加快,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增長1.4%。
另外,伴隨消費需求的提質升級,新型消費業態逐漸盛行。沉浸式文旅體驗、定制化健康服務和直播電商蓬勃發展,線上線下融合創新模式極大拓展了消費場景。實現消費需求擴量增質、消費場景多元立體有助于更好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而穩定市場預期,推動國民經濟循環健康有序運轉。
對外開放顯韌性 外貿外資提質量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對外開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充分釋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推動我國緊密融合全球分工合作,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在全球價值鏈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的背景下,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當前,中國在“穩外貿”和“穩外資”工作中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在貿易規模上,202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3.85萬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2024年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超39萬億元,同比增長4.9%,在復雜多變的全球貿易格局中展現出了強大韌性,繼續夯實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在貿易結構上,中國在高技術領域的出口競爭力明顯增強。機電產品出口持續增長;“新三樣”產品表現奪目,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出口在2023年首破萬億元大關后,2024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標志著中國正逐漸從傳統制造業出口大國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邁進,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穩步提升。
在利用外資方面,盡管全球跨國投資波動明顯,但我國憑借完整的產業生態、發達的基礎設施、優良的營商環境以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依然成為全球投資熱土。2024年,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近6萬家,同比增長9.9%。另外,在引資結構上,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962.9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1.7%。外資正通過在華創立研發創新中心、智能生產基地和“超級工廠”,加快向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領域布局新質生產力。外資在華經營信心的增強既得益于我國一系列短期增量政策的有效落實,也與我國長期向好的市場韌性和發展前景密切相關。
聚政策創新開放之力 強經濟韌性發展之勢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這一關鍵節點,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中向好趨勢,未來需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協調性和一致性,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間的關系,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奠定基礎。
首先,強化創新驅動,深挖新質生產力。政府應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引導企業向創新鏈前端發力。鼓勵企業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工藝,加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轉化。在人工智能與生物科技等新興技術領域,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邁向更高層次,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確保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其次,創新消費投資,拓展多元發展路徑。在消費端,應大力培育新型消費模式,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開發沉浸式購物與旅游等體驗式消費場景,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在投資領域,一方面要加大對新基建的投資力度,如5G基站和數據中心等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筑牢基礎;另一方面,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中,拓寬投資渠道,提高投資效益,為內需市場的穩定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再者,深化開放合作,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在貿易方面,持續優化貿易結構,加大對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扶持力度,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同時,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服務貿易領域的競爭力。在利用外資上,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資投向高端制造與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促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地位,進而在深層次開放中謀求共同繁榮。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北京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研究”(項目批準號:23JJB00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