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曹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并把“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刻把握,也是解決當前經濟領域突出矛盾的具體體現。
一、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理論邏輯
新動能和舊動能是指經濟發展中的不同動力來源。舊動能指的是依靠傳統產業和發展模式形成的動力。新動能是指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包括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新動能的核心在于創新,通過新技術的廣泛運用,促進新興產業的產生和發展。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原來支撐經濟增長的動能減弱。只有通過新模式代替舊模式、新業態代替舊業態、新技術代替舊技術,實現數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外延增長型向內涵增長型、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新舊動能更新替代,才能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將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應用到具體產業上,不斷創造新價值。從形成機制看,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包括了新興產業成長,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模式創新。一方面新技術通過工程化、商業化開發,出現了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培育形成新興產業;另一方面通過新技術的使用,現有產業的技術水平獲得提升、產品功能更加豐富或增強、生產工藝更加優化,使產業獲得較快的發展,改造提升了傳統產業。
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必然要求。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國內產業發展面臨新考驗、新挑戰背景下,需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因此,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是我國應對風險挑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5G通信、量子計算等技術領域已經取得突出的成績,在數據積累、算法優化和應用場景培育等方面有獨特優勢,這些都為我國產業升級換代,新舊動能更新替代提供了重要基礎和有力支撐。
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內在要求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5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要科學把握好“穩”和“進”、“新”和“舊”、“立”和“破”,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科學把握其內在關系。新動能的發展建立在舊動能的基礎之上,而舊動能的更新又需要新動能的推動。新動能的發展需要舊動能的基礎和支撐,舊動能的轉型升級也需要新動能的引領和帶動。同時,新動能與舊動能又是動態發展的。舊動能經過轉型升級可以成為新動能,新動能隨著時代發展、技術革新也會變成舊動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辯證關系,既要緊盯經濟發展新階段、科技發展新前沿,毫不動搖把培育發展新動能作為打造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又堅定不移把破除舊動能作為增添發展新動能、厚植整體實力的重要內容,積極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塑造經濟增長的雙引擎。積極培育新動能,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傳統動能的改造升級,要發揮新舊動能雙輪驅動作用,形成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為代表的新動能,是把握時代機遇、搶占發展制高點的關鍵。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改造、管理創新與綠色轉型,實現舊動能更新,加快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發揮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傳統產業邁上新的臺階。
在先立后破中平穩接續。生產力的演進是一個破舊立新的動態過程,表現在產業上就是代表傳統生產力的產業逐漸被淘汰退出市場,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產業逐漸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在新產業、新模式并未確立、新動能尚未形成之前,要循序漸進,不宜操之過急地破除舊產業、舊模式、舊動能,否則難免會破壞原有經濟結構,影響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社會發展的穩定性。我國傳統產業種類多、體量大、市場廣,是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在產業鏈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從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歷史來看,一些國家沒有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等問題,對經濟增長影響較大。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要注重系統性和協同性,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推動技術與制度雙創新。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包括新生產要素的引入、傳統生產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新商業模式的應用,也包括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經濟結構的調整、生產關系的變革。因此,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不僅在于技術的突破,更在于其對生產關系和社會結構的變革。一方面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提高各產業的技術含量,進而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要以制度創新激發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科研人員等各主體參與新舊動能轉換的積極性主動性。要著力破除制約新動能形成的體制機制障礙,建構新型生產關系,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同向而行、協同發力,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深刻變革。
三、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有效途徑
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是一個涉及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系統工程。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既要總攬全局、統一規劃,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最關鍵的是創新驅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化科技創新平臺,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創新成果轉化地、創新人才集聚地、創新創業新高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產學研各方的優質資源和科研力量,引導政府、市場和社會形成合力、協同發力,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一系列產業科技攻關工程,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堅持供給側需求側協同發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增長新動能既來自供給端,也來自需求端。所以,既要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以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又要加強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以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給。一方面通過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加快形成新產業、新模式、新賽道,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推動產業形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方式的深刻變化,形成新的生產力質態;另一方面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智慧化、融合化為轉換方向,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加大對基礎設施、安全領域以及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加快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危舊房改造,進一步發揮投資的積極作用。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激發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活力。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就越有效,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強制度保障。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進一步激發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活力。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凝聚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合力。充分認識人才在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關鍵作用。培養和引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所需的中青年骨干,逐步建立起科技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發揮市場對人力資本的導向功能,推動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暢通“產學研一體化”體制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改進現有的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管理規則,實施正向激勵,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更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