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呂沂霖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也是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高校應緊扣時代需求,立足教育對外開放戰略,提升辦學水平、深化國際合作、加強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構建以國際化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新格局,推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
提升對外開放辦學水平。提升對外開放辦學水平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一方面,高校應積極創新教育模式,構建以培養全球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通過線上平臺、多媒體資源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來提升教學質量。比如,利用互聯網線上平臺和多媒體資源互動性強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具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與不同生活背景的師生進行互動,形成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協作的學習生態。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學生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國際化課程,還能接觸不同國家的文化,擴大國際交流維度空間,增強跨文化認知和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國際合作辦學,積極與世界一流大學進行合作共建,推動建立雙學位項目、聯合實驗室和區域性教育合作中心等,并充分利用虛擬教學和遠程科研平臺,實現跨境教育資源共享與深度協作。同時,推動中國教育理念和模式走向世界,通過孔子學院、在線漢語學習平臺等,向世界各國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中文及中國文化,為全球教育貢獻中國智慧。
加強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高校應進一步強化對外開放意識,堅持走國際化道路,將對外開放理念融入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中,把建設國際化師資隊伍作為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之一。要加大國際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積極吸引具有全球學術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加入教學科研隊伍,完善國際人才引進政策,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要建立系統性、長期性的國際化教師培養機制,通過實施教師國際化培訓、跨文化教育培訓、前沿國際學術視角培訓等專題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視野。有計劃地選派優秀教師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赴國外知名大學訪學和研修。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國際學術交流模式,通過設立“國際學術周”“國內外學術交流論壇”等活動,促進中外教師深度互動,推動國際化教學經驗共享與學術創新。同時,要著力營造包容開放的學術環境,打造多元文化共生的學術共同體,增強國際教師和本土教師的協同效應,逐步構建一支具有全球視野、專業素養和家國情懷的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助力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
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培養國際化人才是全球化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各高校應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全面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響應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深化教育國際化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更多具有全球視野和實踐能力創新型人才。一方面,要在課程體系中全面融入對外開放元素,設計具有全球視野的綜合課程,結合國際化的案例研究,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與國際一流高校的共建合作,建立穩定的國際學術交流體系,并通過建立聯合學位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出國交流和聯合培養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全球化環境中積累實踐經驗。另一方面,要加強外語教育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將語言學習與國際科研及跨國合作緊密結合,推動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鼓勵學生利用出國留學、海外實習的機會,嫁接好國外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資源,通過源源不斷的“走出去,引進來”,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和國際競爭力提升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