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秀芝、底云飛(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體社會成員集體參與的文化實踐。春節是我國內涵最為深厚、內容最為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為廣泛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春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匯聚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情感,承載著人們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度凝結的集中體現,以春節為載體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有形: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形式
做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就是要通過豐富的表達方式、運行載體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核實體化、具象化、形象化。春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和實踐活動,承載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共同歷史記憶、價值追求和精神寄托,是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可見可感、有形有跡的實踐載體。
以豐富的文化符號增強共同歷史記憶,以多樣的文化活動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春節是具象化的生活方式,鑲嵌在其中的飲食、技藝、裝飾、表演、游樂等文化象征符號,將個體與群體緊密聯系在一起。節日中不僅要備足豐盛的美食,滿足民眾生活、社交、審美的需求,更注重飲食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春節食俗最為豐富,臘八粥、屠蘇酒、團年飯、餃子、年糕、元宵,節日飲食中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祈福心理、審美特征和交往禮儀。臘八粥有驅疫、辟邪、繁榮、昌盛之功;糕諧音同“高”,體現人們對高質量的生活向往,希望一年更比一年高的企盼;餃子以其獨特的形狀和制作過程,象征幸福和財富;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取團圓之意,象征團圓美滿,和睦幸福。表演、技藝、體育、游戲等是傳統節日的重要內容,猜謎語、舞長龍、跑旱船、打花鼓、唱大戲,人們通過春節里的集體性社交娛樂活動提升親情、友情,通過娛神娛人的游藝狂歡激蕩出團結、和睦、友善精神。
有感:凝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紐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同時做到“有感”,通過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真情實感之舉,增強各族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春節最能喚起人們對親人、故鄉、祖國的情感,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春節注重營造熱情好客、團結互助、美滿團圓的文化生態,強調仁愛孝悌、敦親睦鄰的儀式行為與謙和好禮、和諧友好氣氛。同時,蘊含關于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祝福國富民強、祈福和平美滿的內容,注重從闔家團圓、國泰民安中強化家國一體意識。家是中國人的“圓心”,每逢春節,無論身在何處,“回家過年”都是中國人內心最深切的期盼。在家人團聚的時刻,總不忘萬民一體、萬民同樂的大國情懷,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燈火團圓,家國更美”的強烈愿望。在共享性生活體驗中所形成的節日集體情感和文化記憶對凝聚文化情感、構建身份認同和傳播群體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特定的節語節俗、節日符號中,蘊藏著民眾日常生活中處理天人關系、社會關系、人倫關系、個人修養的文化力量。在集體交往娛樂活動中,各族人民釋放內心情感、體味人間溫情,在隆重、吉祥、平和的氣氛中修復和強化群體性社會關系、凝聚團結奮進動力。發揮春節和諧人際、集體動員、凝心聚力等社會功能,使之匯聚為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共筑共有精神家園的強大動力,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
有效: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效能
著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落地落實,形成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凝聚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磅礴力量,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增實效、見長效。春節以公共性社會場景為基礎,從家庭走向社會,營造開放的節日空間,搭建共建共享性文化實踐平臺。
節日活動的組織運行,遵照有利于社會成員集體參與,有利于維系和諧社會關系的準則,重視熱鬧祥和的集體氛圍,平等愉悅的價值觀念。春節利于建立和睦關系的特殊氛圍,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橋梁,積極開展節慶共度、民俗同尊、生活互助、語言互學等交往交流活動。深化春節文化內涵、豐富教育形式,以節日文化教育為載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以春節的節律性實踐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見長效。不僅要從春節的歷史發展、傳統習俗中增強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還需要充分利用其周而復始的運行規律、以及開放活動空間,構建起同“四個與共”“五個認同”“三個離不開”等教育內容相協調的常態化運行機制,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融入人們生活,內化于心,外化于節俗行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