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胡敏(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社長)
發展出題目 改革做文章
在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煉我們黨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指出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總供給和總需求、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這五對重要關系。這五個“必須統籌”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最重要關系,涉及經濟秩序、國民經濟循環、新舊動能接續、資源有效配置和發展質量提升,是有效解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的關鍵抓手。能否統籌好這五對關系,直接關乎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關乎經濟體制改革順利推進,關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緊緊抓住政府與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們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并且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這兩種作用相得益彰,關鍵在于政府更有為、市場更有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五個“必須統籌”中的第一個,強調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實際上,這是實現其他四個“必須統籌”的基礎,關鍵在于政府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解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政府要進一步擺正位置,切實解決好缺位、越位問題,避免對微觀主體活動過多或不當干預。有為政府就是要不斷建設法治經濟、信用經濟,自覺遵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經濟一般規律,不斷完善市場規則并帶頭遵守規則,努力優化市場環境,著力矯正市場失靈。地方政府堅決不搞地方保護主義和自我小循環。政府行為越規范,市場作用越有效。只有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良好經濟秩序和公平營商環境,才能保證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正確的發展方向。
解決好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這個基本問題
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是宏觀經濟的基本問題。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不平衡是引發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基本原因,供求不平衡是經濟運行的常態。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有時總供給會大于總需求,有時總需求又會大于總供給。宏觀經濟政策就在于平衡總供給與總需求,找到問題癥結,抓住階段性矛盾,平抑經濟波動。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既有總供給的問題,也有總需求的問題,但最迫切的是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我國已形成強大的產業鏈供應鏈,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總需求不足仍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了擴大內需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擴大內需關系經濟穩定、經濟安全,是戰略之舉。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第二個“必須統籌”,就是要解決好當前總供求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動態平衡。在供給端,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保有壓、有進有退,增強供需的適配性平衡性;在需求端,著力解決投資趨緩、消費不足和外需收縮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今年經濟工作九大重點任務之首,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新型消費和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數字等服務消費,大力實施城市更新等一系列舉措,就是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夯實新舊動能有序平穩接續這個動力基礎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需要不斷激發新的增長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高質量發展確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提出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第三個“必須統籌”,是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是我們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搶占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機遇。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催生了一系列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厚實基礎,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但也要看到,新舊動能轉換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面臨的現實問題。一方面,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主動占據國際競爭制高點,積極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考慮到我國產業鏈條長、區域分布廣以及各地經濟與科技發展水平、居民就業和收入差距的實際情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未立先破。新舊動能是相對的、辯證的,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馬上就替代傳統產業,不是盲目求新、以新汰舊,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過時產業”簡單退出,而是要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使之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否則就會出現產業斷層,使新質生產力發展失去根基。
做優增量、盤活存量,全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第四個“必須統籌”,是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存量和增量都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資源。經過長期發展,我國積累了規模巨大的存量資產,蓄積了堅實的物質財富,但也形成了較大規模負債。統籌用好各類增量資源和存量資源,善于通過盤活存量帶動增量,是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核心要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并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對化解地方債務、置換存量隱性債務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這將有助于進一步盤活存量、做優增量,為各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新的空間。各地要合理用好政策,激發“政策加力”和“改革發力”的協同效應,既要積極推動資源配置優化,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也要切實管好資產和調整負債,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提升質量、做大總量,充分發揮我國大國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形成巨大的經濟體量、市場容量和產業配套能力,這為我們進一步提升國家實力、國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提供了堅實基礎。但必須看到,我們是經濟大國,還不是經濟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還需要發展,尤其需要依靠高質量發展。
第五個“必須統籌”,是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統籌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是全部經濟工作的要求和目標,是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是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具體體現。我們必須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有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確保我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