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閻國華(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堅持系統觀念強調要用普遍聯系、全面系統、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把握發展規律,發展新質生產力亦如是。新質生產力不是先進生產力與產業結構的簡單結合,而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新技術、新產業的迭代升級,又有賴于相關要素的整體躍遷。促進其發展壯大不僅要積極關注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更要建立宏觀視野和系統觀念,努力做到統籌規劃和整體考量。
明晰新質生產力的系統性質態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種先進的生產力質態以創新驅動、綠色低碳、開放融合和人本內蘊為突出特性,體現了考量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需要依托生產力諸要素的關聯耦合、協同創新與系統優化。
從內在因素看,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內蘊系統化的結構體系,整體遵循“要素—結構—功能”的內在形成邏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這一論述生動闡明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包括勞動者的素質與技能提升,還包括生產資料的積極創造與升級、勞動對象的深度與廣度拓展,以及相關組合函數的創新,有賴于實體性要素與非實體性要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行業與區域間的優化組合和配比平衡。
從發展形態看,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能,不是傳統生產力的局部優化和簡單迭代,而是涉及科學技術突破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生產要素創新配置和增長模式換擋增速等深層次變革。同時,新質生產力也不是生產力單純在經濟維度的演進深化,而是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多重形態系統耦合,是時間和空間有機統一、共同性與特殊性辯證統一的綜合體系,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力新形態。
從形成條件看,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學技術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推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賦能、催生和驅動作用,既包括重大科技創新和生產工具的迭代性突破,也包括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等復合性要素持續以新的姿態和水平融入生產活動,體現的是諸多資源要素的結構性互嵌和整體生產力體系的系統性變革。
深悟新質生產力的系統性價值目標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業已形成新領域和新賽道,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如何適應不斷演進新態勢和能否形成新動能和新優勢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從全局謀一隅、以一隅促全局”的整體觀念,用系統化思維和結構化舉措,統籌全局和局部、主要與次要、守正和創新、顯性與隱性、量變和質變、當前和長遠等關鍵矛盾,將新質生產力所內蘊的精神和效能轉化為社會發展的深層驅動力。
著眼創新發展,彰顯原初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新質生產力在外在形態上主要體現為新技術、新產業、新要素和新組織,但其底層邏輯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現實依托。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理論的具體實踐,是對生產力發展原初價值的再強化與再錨定,是聚焦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新質態生產力。因此,新質生產力體現了對為何發展、以何發展、發展為何的深刻思索,是從目標和途徑上全面賦能人類文明發展的生產力新范式。
立足經濟領域,服務發展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新質生產力需要方方面面的依托,同時也會促進方方面面的發展,是影響我國生產方式、發展方式、產業模式,乃至各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問題。“生產力”概念也因此常被作為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鎖鑰”。而新質生產力正是當前我國準確理解生產力,特別是把握生產力新變化、新要求和新質態的生動實踐。因此,新質生產力不僅關乎生產力結構要素的邊界拓寬,還體現我們對生產力演進規律和發展趨勢的把握,是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層次和效能的重要因素。
構建新質生產力的系統性推進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始終秉持系統思維,堅持用發展的、全面的、聯系的觀點科學把握內部要素和整體結構的耦合關系,明晰社會各主體、諸要素都事關新質生產力發展,呈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性樣態。因此,系統性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要緊盯技術鏈條和經濟領域,更要促使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形成多主體共同關注、全社會共同發力的整體格局,以觀照底層生態和深入科學實踐來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深入推進思想觀念創新。新質生產力不是單純的技術形態創新,更體現為觀念形態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這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觀念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的認識深化和實踐走深,要統籌好局部與整體、當前和長遠、隱性同顯性的關系。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因此,要辯證認識與科學處理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過程與結果、有為與善為等內在關系,多一分靜氣和定力,避免急躁思維和功利思維,以科學觀念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二是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創新命題,更是改革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這要求我們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不斷釋放改革活力和創新動力,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政策環境和制度體系。要從積極健全與之配套的體制機制入手,以健全服務業發展、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痛點,形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良性互促的正向循環,不斷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韌性。
三是積極推進數智技術運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當前,數智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業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底層支撐、關鍵變量和最大增量。因此,要通過關鍵數智技術引領,不斷優化關鍵要素的供需配比、結合方式和耦合關系,促使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質量、結構、動能和模式隨著數智技術的迭代升級而持續發展。
四是大力促進人才資源躍升。人才是溝通產業發展需要和教育培養供給的橋梁紐帶與核心要素,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因此,要通過教育、科技和產業生態的深度融合,人才培養目標和評價體系的調整適應,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協同互促,在深刻契合新的技術要素及其整體性影響的基礎上,強化人才對技術運行基本原理和迭代趨勢的理解、把握與運用,持續推動創新人才培養。
五是持續優化整體社會氛圍。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說道,“我們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在扎實健全各種硬件條件的同時,也十分需要積極營造適宜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在鼓勵創新、開放包容、寬容失敗、科學評價等積極向上的環境中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新技術涌現和新產業變革,不斷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激活新動能、培育新優勢、創造新模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的內涵及規律研究”(22BKS03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