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朝勝(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田華(天津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指出“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實現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數字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動力。要深刻認識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內在機理與現實挑戰,加強核心數字技術攻關,降低數字產業能耗,增強數字生態系統活力,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一、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的內在機理
數字技術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過程中孕育而生的以數據為核心、以網絡信息為載體、以智能化綠色化為重要特征的通用技術形態和生產力形態。數字技術的迭代更新與廣泛應用,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為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是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環節。當前,數字技術深刻改變著能源的開采、加工、運輸方式,成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配置的有力手段。一方面,傳統能源企業將人工智能技術等嵌入管理、生產、營銷各流程,能夠實時分析和監測生產數據、設備狀態與市場需求,降低人力成本,打造綠色、智能、高效的動態生產模式,從而實現生產效率與減污降碳“雙提升”。另一方面,數字技術與綠色能源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降低生物能、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波動性、隨機性產生的影響,提升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率,降低企業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度。
二是數字技術的產業升級效應為推動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新路徑。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然要求。數字技術通過賦能產業數智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實現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雙降低”。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改變產業結構的相對規模、市場結構和比較優勢,推動傳統產業技術設備與工藝流程綠色升級,增強傳統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另一方面,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數字產業如云計算、物聯網等,能充分釋放數字技術的乘數效應,推動形成以綠色低碳為導向,數智深入融合的智慧交通、智能物流、智慧文旅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三是數字技術的全面滲透效應為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活力。綠色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美好生活方式。當前數字技術全面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各類場景,不斷塑造數智化、綠色化生活空間。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生活空間深度融合,通過打造綠色交通、綠色家居、綠色消費、綠色城市為人民群眾提供綠色化的智慧生活服務,賦能人民群眾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二、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現實挑戰
隨著數字技術的系統性突破和創新性發展,數字技術初步顯示出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賦能潛力,但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
一是數字技術創新動能不足。一方面,關鍵數字核心技術供給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新型數字技術人才數量不足,抑制了數字技術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賦能效果。
二是數字產業的發展與綠色低碳要求不匹配。一方面,大規模的數據存儲、處理、傳輸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產業更新換代產生的電子廢棄物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
三是數字生態系統活力性不足。數字生態系統是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轉型的基礎保障。當前數字生態系統在數字風險預警、數字產業協調發展層面存在問題。一方面,數據資源壟斷、數據泄露、數字侵權等數字安全問題降低數字用戶的數字生態系統信任度,限制數字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另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數據信息阻塞、數字技術發展不平衡掣肘數字生態系統的發展。
三、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路徑
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加強關鍵數字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數字產業技術革新,優化數字產業布局,才能不斷提升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作用。
一是提升關鍵數字核心技術供給和數字技術人才供給。一方面,聚焦綠色低碳轉型關鍵領域,加強關鍵數字核心技術攻關。鼓勵發展開源創新模式,支持數字技術創新聯合體發展,運用集體智慧推動關鍵數字核心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緩解數字技術引起的新舊部門勞動力轉化的矛盾,加大力度調整教育結構,優化數字人才培養模式,健全數字人才保障體系。
二是降低數字產業能源消耗。一方面,推動數字產業技術革新,通過更新低耗芯片和制冷系統,降低數據傳輸、計算中的能源消耗,實現數字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建立電子垃圾循環利用系統。建立涵蓋生產商、經銷商、回收商的綠色回收產業鏈,緩解數字產業原材料供應壓力,減少電子垃圾處理的污染。
三是建立信息暢通、安全有效、協調統一的數字生態系統。一方面,優化數字產業和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因地制宜發展數字生產力、綠色生產力。通過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和數據信息溝通共享機制,暢通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轉型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完善數據安全的技術支撐與法律法規支撐,增強大眾對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轉型成效的良好預期,不斷提升數字生態系統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