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馬文武(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論要求。這一論斷強調要在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基礎上,充分發揮主體主觀能動性去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與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了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式的認識,豐富了新質生產力理論內涵,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礎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蘊含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精髓,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分工理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社會化分工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叭魏涡碌纳a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而生產力發展水平、能力和結構的差異是促進分工的重要原因——不同的共同體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由此形成的社會分工“以生產資料分散在許多互不依賴的商品生產者中間為前提”。分工的進一步發展,要求經濟主體按照各自的優勢進行協作生產。“這樣一來,往往整個城市和整個地區都專門從事某種行業”、“城市彼此建立了聯系,新的勞動工具從一個城市運往另一個城市,生產和交往之間的分工隨即引起了各城市之間在生產上的新的分工,不久每一個城市都設立一個占優勢的工業部門”。協作生產會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成為生產力提高的直接動力?!皡f作可以與生產規模相比相對地在空間上縮小生產領域。在勞動的作用范圍擴大的同時勞動空間范圍的這種縮小,會節約非生產費用,這種縮小是由勞動者的集結、不同勞動過程的靠攏和生產資料的積聚造成的”。這樣,生產力遵循了“生產力發展——分工——協作——生產進一步發展”的良性閉合規律,而分工與協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力,形成差異化格局和優勢互補的態勢。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作用原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原理的必然要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馬克思還強調,在歷史和社會條件因素之外,自然條件也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撇開社會生產的形態的發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時空有不同生產力,會形成不同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進而會呈現出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結合現實生產力狀況,綜合考慮地理環境、資源狀況、社會歷史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來變革生產關系、優化生產方式,實現對生產力的積極反作用,這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核相同。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相互聯系、矛盾運動和全面發展原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相互聯系、矛盾運動和全面發展原理的必然要求。事物處于相互聯系之中,“我們所接觸到的整個自然界構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與當地的資源稟賦、環境條件、社會文化等因素相互聯系,并在這種聯系中不斷推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只有經過矛盾的斗爭和統一,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既充分把握生產力發展的普遍規律,從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中尋求共性,又要把握地區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方面特殊情況,做到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要用發展眼光去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不斷適應時空發展需求,充分把握不同地域、不同階段發展變化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發展策略。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旨在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明確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之間的發展差異,進而立足具體實際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動多樣化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構建指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系統集成方法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立足頂層設計,制定一套指導方法體系,提供方法遵循。根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方法體系需要按照“調查研究→分類指導→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的思路進行。調查研究,不僅要摸清家底,明確發展基礎條件,存在的優勢和短板,還要總結經驗、研究規律、把握規律,做到尊重規律、利用規律。分類指導,就是要在把握總體情況下,進行細類管理,分類施策;一是要制定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改造發展的差異化支持政策;二是要按照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條件進行分區域指導發展;三是要根據科技、人才、資本、數據等要素分布差異明確具體目標。先立后破,就是處理好新與舊、先進與落后、創新與傳統的關系,堅持立字當頭,不立不破,以立促破。
探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多樣化典型模式。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市場空間、人才分布實際狀況,探索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多樣化典型模式,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支持算力、數據、智能科技資源等富集地區發展數字生產力;生態資源富饒地區發展綠色生產力;臨海、臨港、航天技術優勢地區發展藍色生產力;大型企業聚集、技術和資本等要素密集、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地區發展開放生產力;資源聚集不平衡但特色優勢明顯地區發展協作生產力。逐步形成反映地區資源差異和凸顯資源優勢,并以某種新質生產力為主導的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典型模式,在全國形成因地制宜發展多樣化新質生產力的格局。
走出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區域生產力空間優化布局新路。把握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歷史基礎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通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區域生產力空間布局更加優化。加強頂層設計明確不同地區的戰略方面和功能定位。基于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以及地區內部差異制定發展戰略。創新資源優勢明顯的發達地區,著重培育壯大一批能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欠發達地區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力資本投資,形成以農業、輕工業為主的多元化經濟體系,挖掘資源優勢并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健全體制機制。一是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保護產權、完善市場準入制度、保障公平競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二是要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通過統籌教育、科技、人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促進創新發展。三是要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明確各區域角色定位,建立健全新質生產力領域的開放合作機制,制定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創造更加開放、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