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玉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貫徹落實好《綱要》,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務。“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各地需從戰略規劃、學段銜接、民生關切、數字化等關鍵處謀篇布局。
省級統籌:筑牢強省根基,服務一體戰略
《綱要》是國家戰略,是全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發展、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頂層制度安排,是各地推進教育強國戰略的根本遵循。
一是“因地制宜謀創新”,明確落實舉措。省級層面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制定教育強省戰略,是落實《綱要》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區域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必然要求。如四川省提出到2027年教育強省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省。構建“1+N”政策體系:“1”是編制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綱要,“N”是聚焦思政建設、基礎教育等方面,出臺省域教育數字化轉型等配套政策文件。
二是“著眼實際繪篇章”,優化資源布局。面向未來,省級政府需根據本省產業發展規劃和科技創新需求,調整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專業的支持力度,培養適應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如江蘇省聚焦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高校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推動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024年,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正式揭牌,為推動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作出積極貢獻。省級政府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創新中角色關鍵,要出臺政策協同相關部門,形成合力。
學段銜接:構建貫通體系,牽引學生成長
優化各學段的銜接政策,是保障教育體系連貫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是貫通評價。要避免“九龍治水各管一段”。在側重對起點公平的監測評價基礎上,增加結果性評價與增值性評價的內容與權重。構建立體評價體系,制定體現世界一流水平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質量評價標準,明確考試導向,降低考試頻次,正確處理“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由考查知識向全面發展轉變,健康第一,要全力減少“小眼鏡兒”“小胖墩兒”。
二是服務學生。政府保公平學校要效率要特色。采取集團化辦學、教師交流輪崗等方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教育的均衡化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規模上過于龐大的弊端,帶來降低區域教育水平的風險,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良性競爭生態和學校特色的缺失。在實踐層面,北京、江蘇、重慶、浙江、福建、內蒙等地專門出臺了有關創建特色學校的政策要求,但還需進一步探索細化,構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段教育多樣特色的目標體系。基礎教育發展既要規范有序更要激發活力,順承新高考理念,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才能實現“百花齊放”的教育生態。
民生回應:直面急難愁盼,消解百姓焦慮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通過合理解讀宣傳釋放政策效能,回應社會關切。
一是加強政策解讀,達成理解共識。新高考、新中考是國家教育考試制度的重大變革,旨在破除“唯分數論”,改變大學招生模式和高中評價導向。需要向社會公眾廣泛宣傳改革的目標、內容和實施步驟,讓家長和學生充分了解改革背景和意義。浙江、山東、內蒙等地中高考都注重服務學生生涯規劃、大學專業選擇、高中分類評價等,政策改革獲得較高滿意率。
二是厘清教育邊界,推動家校社共育。引導家長重視成績結構、分數中蘊含的學生能力類型,配合學生做好生涯規劃。道理上講清楚學校家庭社會是各負其責、相互配合,政策上避免責任推脫、道德綁架。改進家校社合作的機制與模式,落實國家戰略的同時滿足民生需求。學校更重視知識傳授和思維啟迪等智力性因素培養,家庭更重視非智力因素和健康人格培養,兩個主體協同發力共同引導孩子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交往、融入社會。
數字賦能:避免刻舟求劍,探索教育未來
數字化是贏得未來的戰略舉措,是創新教育發展、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
以數字化賦能義務教育的均衡和質量。數字化時代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深化在線教育的集成化和體系化建設,完善教育公共資源庫,建立分層分類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是推進數字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已有1.47億用戶,積累了3萬億條數據。加快推動數字化教材建設,鼓勵“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融合創新,支撐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差異化學習,推動大規模因材施教,能夠打破教育壁壘,縮小地區間辦學差距,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
以數字化賦能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合理規劃教育數字基座建設,實現各類教育數據融合應用、各類教育業務和政務系統整合。沿著管理流程再造、業務整合、技術實現的邏輯,推進教育治理數字化,推進教育核心業務數字化。在制定學科專業規劃、區域教育發展戰略、學校發展規劃等方面,避免單純依賴經驗判斷,提高決策科學性。面向未來,創新區域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應用和評價機制,激發教師在資源建設、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保障所有學生都能享受到適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