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柴瑜(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
當前,“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并成為全球治理中最為重要的力量之一,這一變化對區域國別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的區域國別研究應發揮大國作用,深入研究闡述“全球南方”國家團結合作的中國主張,為共同邁向現代化、建設更美好世界凝心聚力、指引方向。
區域國別學科發展的新要求
“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本質上是主體性逐步增強的過程。當代流行的主體性觀念是近代歷史和哲學發展的產物。西方近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人在與自然的關系中逐漸成為主體。由于獲得這樣的先發優勢,相比世界其他國家,西方發達國家具有了主體性的生產力基礎。同時,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為西方發達國家創造了無比豐富的物質財富,也打下了主體性的生產關系基礎。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發達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逐漸得以確立。事實上,這些國家不是因為已經存在的一個實體而成為主體,而是在與世界的關系中處于一種能動性的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動性的地位,國家也就失去了主體性。因此,主體并不是一個實體性的范疇,而是價值關系的范疇。
“全球南方”國家主體性的發展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全球南方”國家是在發達國家已經具有主體性的前提條件下,生成、發覺和彰顯主體性。一方面,主體性形成的環境并不適宜。無論在意識形態、經濟增長還是國際關系上,作為全球霸權一方的西方發達國家,并不希望更多的國家在生產力或生產關系上挑戰原有的國際秩序。因此,在客觀上,“全球南方”國家可以發揮后發優勢的領域和空間并不多,要想在夾縫中尋求機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主體性生成的過程是一個歷史的過程。行為體對自身作為主體以及主體性的認識,因具體歷史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民族獨立與解放是國家形成早期階段的主要奮斗目標,當時積貧積弱、百廢待興,民族共同體意識尚不清晰,強大的外在力量經常起到主導作用。
主體性意味著行為體對世界的能動關系。能動性是通過思維與實踐的結合,積極地、主動地、自覺地、有選擇、有目的、有計劃地反作用于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或影響。“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就是這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影響既來自內部,也來自外部。“全球南方”國家充分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性,并在國家治理和國際秩序的重塑中主動自覺地選擇目標。
“全球南方”國家從民族解放獨立到爭取發展權和國際地位,是一個主體性不斷增強的過程。首先,在觀念看法上,“全球南方”國家不再以發達國家的話語體系為“絕對標準”。中國走自己發展道路的榜樣給“全球南方”國家以極大的信心,即使道路不同,也有可能實現發展和進步。其次,在地位作用上,過去無論經貿投資、發展模式還是規則制定,“全球南方”國家都是被動接受者,現在隨著“全球南方”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增加,在國際舞臺發出共同聲音,逐漸起到協調、影響甚至塑造的作用。
就區域國別研究而言,原有的區域國別研究是冷戰時期西方發達國家為維護全球霸權而推動發展起來的,其本質是服務于發達國家的立場和視角。發展中國家作為被動的研究對象存在,并不具有主動塑造理論框架和體系的地位。隨著“全球南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這些國家不再作為研究客體,而是作為研究主體探究自身、考察世界。因此,原有的區域國別分析框架和范式并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區域國別學科的基礎、邊界、內涵、目標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首先,區域國別學科建設的出發點,對發達國家而言是維護全球霸權的需要,對“全球南方”國家則是發展與合作以及提升國際地位的需要。不同的出發點造就了整個學科體系的差異。其次,學科邊界不再是站在發達國家立場的單向拓展,而是具有了“全球南方”國家共同探尋、互鑒交流的多向維度。最后,學科建設的內涵和發展目標不再只是把研究對象作為“知彼”的手段,“全球南方”國家的區域國別研究立足“本土”,推進世界多元文明自主互動、繁榮共生。
區域國別學科發展需要理論創新
區域國別學科發展包括學術發現、體系構建、運用與傳播等一系列環節的社會化過程。學術發現是開拓未被觸及的領域,提出新的概念,刻畫新的現象,不斷推進學術前沿發展。體系構建是在概念基礎上,逐漸充實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形成更加全面和系統的規律性認識。運用與傳播則是在把握理論方法的基礎上,運用規律去解釋和解決復雜的現象或問題,不斷擴大學術觀點的影響力和思想受眾范圍,從而為進一步的學術發現和運用創造可能性。從學科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區域國別學科的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厘清學科邊界、構建學科內核,不斷豐富概念和邏輯體系,而且需要具備有利的發展條件。
區域國別研究如何體現學科本質是學科建設中的難點。構建學科內核是一個基于創造性思維、探索精神和知識積累的過程。然而,科學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新的進步的研究綱領不斷取代陳舊的退化了的研究綱領的過程。一般認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是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即這門學科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其次是理論體系,即形成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題、規律,構成嚴密的邏輯系統。最后是研究方法。目前,區域國別研究有較為明確的研究對象,即區域或國家。在理論體系上,區域國別研究在不同的領域依然沿用相關領域的學術范式。在研究方法上,總結歸納事實和現象是區域國別研究中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對區域國別典型性事實的深入挖掘以及規律性的把握和理論升華還建立在已有不同學科的基礎上。因此,要形成能夠刻畫區域國別學科特殊性的學術內核,還有待學術界共同努力。
同時,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發展模式等國情因素決定了各自不同的研究立場、傾向性和特色,而這些因素也是形成學科內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球南方”國家而言,如何從主體性出發形成對自身、對他國和對世界的恰當認識則是本土區域國別研究的目標和方向。“全球南方”國家的區域國別研究主要依靠發展中大國。盡管一些“全球南方”國家擁有研究中國、美國、俄羅斯等世界大國的專家,但是對于能夠基本覆蓋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區域國別研究,只有少數大國有能力做到。因此,“全球南方”國家群體性崛起這一事實與“全球南方”國家區域國別研究現實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在區域國別研究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穩定的政治體制和蓬勃的經濟發展為區域國別研究提供了支持保障。中國有責任和能力貢獻“全球南方”知識公共產品,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促進“全球南方”安全與發展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深化區域國別研究也有助于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以及在全球實現戰略布局。
區域國別研究理論創新的關鍵是學術內核構建。區域國別學科本質上是交叉學科,在構建區域國別研究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學者們應在區域國別研究基本范式上達成共識,在研究對象的基本意向上保持一致。在此基礎上,學者們才可以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借用不同學科的有益元素,協同構建理論內核,在學科起步階段樹立標準和框架以獲得發展先機。
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應充分發揮有組織科研的作用,從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出發,針對關鍵國家、關鍵問題,實現跨學科解決復雜問題。還應加大區域國別研究學術網絡建設力度,建立“全球南方”國家區域國別研究學術共同體以及開展“全球南方”國家教育、學術與智庫交流計劃,加快建設海外中國研究中心。同時,加大語言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推進科教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區域國別研究隊伍水平,在做大規模的基礎上逐漸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