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正在閱讀:春節:中華文明的活態傳承方式
首頁> 理論頻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春節:中華文明的活態傳承方式

  作者:季中揚(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研究”首席專家、東南大學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研究基地教授)

  “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對于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不僅是人們共同參與的、周期性的慶祝傳統新年的時刻,更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觀念與精神價值,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活態傳承著中華文明。

  春節是“活的歷史”

  春節作為中國人的生活文化,一直處于不斷更新之中。從遠古的“豐收祭”到先秦時期的臘祭,漢代的祭祖、拜年,再到唐宋的元宵燈會,以及明清時期的春聯、餃子和壓歲錢,春節的慶祝方式不斷拓展、豐富。

  春節源自遠古的年文化。“年”本義即為五谷成熟,慶祝五谷豐收并向先祖祭獻的周期性儀式活動就成為年度轉換的標志。從文獻來看,先秦時期十月的“大飲烝”“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新年“諸侯朝正于王”、正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以及“庭燎”等禮儀與習俗,可為春節的早期形態。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官方將正月初一定為歲首,此后兩千余年慶祝傳統新年的時間由此確立。《史記·天官書》曰:“臘明日,人眾卒歲”“正月旦,王者歲首”,也就是說正月初一起初只是官方新年,民間則以臘日為新年。從《四民月令》來看,漢代官方新年與民間新年已經完全融合,民間也在正月之旦“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子、婦、孫、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還要“謁賀君、師、故將、宗人、父兄、父友、友、親、鄉黨耆老”。此時,春節已經形成了以祭祖、家庭團聚、拜年等為主要內容的形態。

  據《風土記》《荊楚歲時記》等文獻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創造出了更為豐富多樣的新年慶祝方式。如庭前爆竹、燃草、留宿歲飯、守歲,“造桃板著戶”,張貼畫雞、門神,喝椒柏酒、屠蘇酒、桃湯,吃膠牙餳、五辛盤、雞蛋、卻鬼丸,“剪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還有拔河、打球、蕩秋千等游戲。

  到了唐宋時期,上述節俗大多得以傳承,都市中還創新了節日文化形態。一是元宵燈會成了最為矚目的熱點。元宵在魏晉時期的主要節俗是祠門戶、迎紫姑,隋朝時出現了“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現象;唐初,賞燈成了城市元宵節新的節俗,到處火樹銀花。而兩宋時期城市元宵節更是熱鬧非凡,不僅“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而且有歌舞百戲,“奇巧百端,日新耳目”。二是年節期間商貿興旺。年前“競售錦裝新歷、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鐘馗、狻猊、虎頭,及金彩縷花、春貼幡勝之類,為市甚盛”,大年初一“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

  明清時期是春節文化又一個創新、發展的高峰,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春節文化體系。小年伊始,人們便開始“忙年”,包括祭灶、掃塵、貼窗花、掛年畫、殺年豬、做豆腐、做年糕等。除夕,家家戶戶“貼春聯、掛錢、懸門神、屏對,插脂麻秸”,準備年夜飯、放鞭炮、守歲,迎接新年的到來。正月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人們穿著新衣,互相拜年,表達對新一年的祝福和期望。“初二日,致祭財神,鞭炮甚夥,晝夜不休。”初五日謂之“破五”,商家開門營業。此后,城鄉都有踩街、廟會等活動,“擊太平鼓無昏曉,跳百索無稚壯,戴面具耍大頭和尚,聚觀無男女”,到處有耍龍燈、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唱戲等民俗表演,一直熱鬧至元宵節“落燈”。春節兩千余年的發展史不只是載之于典籍的文化史,其與世推移、生生不息,更是千百年來民眾持續共享的活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活態傳承方式。

  春節蘊含著穩定的精神傳統

  春節的慶祝方式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進與革新。畫雞、桃板、桃符演變為春聯;庭前爆竹、燃草演變為鞭炮、煙花;代表性節日飲食從椒柏酒、屠蘇酒、桃湯、五辛盤、雞蛋演變為乳糖圓子、韭餅、水餃、春卷、什錦火鍋。拜年方式也在變化,從漢代的當面“謁賀”到明清時期出現了“投箋互拜”、遣子弟代賀、“接福”。有的節俗、節物消失了,如初七日“剪彩為人”、“造華勝以相遺”、宋代的“賣懵懂”;又有新的節俗、節物不斷產生,如“破五”、紅包、紅燈籠、中國結。春節文化既有變異性,也有穩定性,其內蘊的家庭團聚、社會和諧、祈福納祥、萬象更新等精神價值取向數千年來變化甚微。這些穩定的精神傳統融入周期性實踐的過年民俗儀式中,為中國人提供了文化認同感。

  其一,家庭團聚。中國人對過年的家庭團聚儀式極為重視,除夕全國各地都有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的習俗,飯前舉家叩拜先人遺像,而且祭祀之后一般不送神,意思是“請祖宗在家過年”。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除夕、大年初一都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初一日各不相往來”,更不能在親友家吃飯。過年不僅是家人團聚,也是與祖先共聚,此間既蘊含著中國人重視親情、家庭的倫理觀念,又暗含著中國人對生命綿延不息以及個體生命之意義的獨特理解。一年一度儀式化的年夜飯,反復強化著中華民族最為根本的倫理觀與人生觀。

  其二,社會和諧。過節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交往方式。從《四民月令》來看,漢代過年時就要給鄉黨耆老拜年。對于拜年帶來社會和諧的功能,《歲華憶語》寫道:“肆夥索欠,至天明與債家口角,甚至用武,元旦途遇,必互揖道‘恭喜’,頃之齟齬,曾不芥蒂。”春節是一種富有智慧的社會制度設計,有著促進社會團結的功能。明清以來,全國各地都會在春節期間舉辦社火、廟會、燈會等集體活動。在過年這樣一個“閾限”時段,人們共同參與這些集體活動更容易超越日常身份限制,走向交融與團結。

  其三,祈福納祥。如果對傳統新年的節俗、節物進行分類的話,無外乎兩大類:一類是驅祟辟邪,如“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服卻鬼丸、喝屠蘇酒、插桃符、貼門神等;另一類是祈福納祥,如貼春聯、放煙花、掛紅燈籠、系中國結,以及把“福”字倒貼寓意福到,年夜飯吃魚寓意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啖黍糕,曰年年糕”,吃水餃寓意發財、有彎必順,吃柿餅、桔子寓意“百事大吉”。宋代之前,過年節俗、節物以驅祟辟邪為主;宋代之后,尤其明清以來,節俗、節物則以祈福納祥為主,如《燕京歲時記》中提及的堂花(牡丹配金橘,寓意富貴滿堂)、搖錢樹、紅票兒(彩紙書寫換錢帖子,“取其華美吉祥之意”)、掛千(紅紙寫上吉祥語粘在門前)、踩歲(除夕戶門到大門行走之處撒芝麻秸,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迎喜神等。過年蘊含的祈福納祥觀念及其文化表現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春聯、中國結等已經成為具有標識性的中華文化符號之一。

  其四,萬象更新。過年意味著辭舊迎新。雖然從物理時間來看年年歲歲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新年意味著全新的開始。年前,要理發沐浴、打掃房屋、貼窗花。“千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除夕上午便開始更換春聯、門錢、門神,不僅戶門、房門要張貼新的春聯,雞圈、豬圈、牛馬圈也要貼一張新的“六畜平安”橫條或“福”字。新年伊始,“小民雖貧者,亦需新潔衣服”。在中國人的民俗知識體系中,爆竹、“破五”、鬧元宵等儀式都是為了迎新。迎新觀念看似平淡無奇,其實蘊含著中國人堅韌、樂觀的社會文化心理,即無論日子多苦多難,都期盼著新年是一個轉折點,是美好未來的開端。

  春節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

  任何一種文化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綿延并被持續認同,關鍵在于其有著穩定的文化內核。春節穩定的文化內核是其精神傳統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文化形態,如年夜飯、拜年、社火等核心節俗以及春聯、紅燈籠、中國結、舞龍等標識性文化符號。從非遺保護角度來說,春節文化當代傳承的要務就是自覺保護、傳承其精神傳統以及核心節俗與標識性文化符號。

  “變則其久,通則不乏。”春節強大的生命力來自其不斷更新與調適的能力。在當代社會,活態傳承春節文化必須面向當代社會與生活之變遷,主動創新慶祝春節的方式。事實上,隨著數智技術的廣泛應用,當代社會已經創造出了諸多慶祝春節的新方式。如“網上年貨節”“云守歲”、云端聚會、短信拜年、視頻拜年、數字人拜年、云會場拜年、數字紅包、視頻紅包、AR紅包、線上“集五福”、電子鞭炮、AI生成春聯等。數智技術還打造了春節數字景觀,在虛擬空間營造了濃厚的春節氣氛。比如,“紫禁城里過大年數字文化節”可沉浸式體驗傳統宮廷年俗;以元宵節為主題的網絡游戲里張燈結彩、放飛“霄燈”,有虛擬人物的舞龍舞獅表演。“數智春節”看似改變了春節的文化形態,其實只是創新了慶祝春節的表達方式。不管是網上年貨、云拜年、數智春聯,還是虛擬春節場景,仍然傳承著拜年、聚會等春節的核心節俗,使用著春聯、煙花、紅包、燈彩、舞龍等春節的標識性文化符號,表達著家庭團聚、社會團結、祈福納祥、萬象更新等春節的核心文化理念與精神價值取向。不僅如此,數智化春節場景還復興了諸多歷史上的節俗與文化符號,如插桃符、貼窗花、貼年畫;拓展了傳統節俗活動的傳播、共享空間,如線上社火、廟會。尤為重要的是,“數智春節”深受青少年喜愛,培育了春節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體現了其活態傳承的當代性,展示了未來存續發展的可能性。

  過節是具身性的社會活動,其魅力就在于親身參與其中。在數智技術深度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當代社會,更需要具身性傳承春節文化。只有親身參與買年貨、貼春聯、吃年夜飯、看煙花,見面互道“過年好”,才能真切感受新年喜慶、熱鬧的“年味”。近年來,全國各地涌現的“村晚”現象就是這種社會心理的表現。“村晚”的節目大都由村民自編、自演,雖然不及電視、網絡上的大型晚會,但村民年年演、年年看,樂此不疲。甚至早已進城的村民也會帶著家人回村參與“村晚”。“村晚”既是慶祝春節的新方式,也是春節文化遺產得以活態傳承的新載體,它往往吸納了踩街、社火中各種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如舞龍舞獅、假面扮演、踩高蹺、挑花籃、玩花船、跑驢……正是這些“接地氣”的民間表演藝術吸引了村民乃至城里人的廣泛參與。在“村晚”歡樂祥和的氣氛中,非遺得到了保護、傳承,社會關系變得和諧,甚至城鄉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互動、互補的新關系。

  總而言之,作為人類非遺,春節的要義在于面向當代生活傳承其精神傳統。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人總是能與時俱進地創造出慶祝春節的新方式,同時始終堅守并弘揚春節的精神內涵。

[ 責編:徐倩陽 ]
閱讀剩余全文(

您此時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聞表情排行 /
  • 開心
     
    0
  • 難過
     
    0
  • 點贊
     
    0
  • 飄過
     
    0

視覺焦點

  • 提高糧食生產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適度寬松”

獨家策劃

推薦閱讀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面對創新涌現、迭代迅速的發展態勢,我國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規律,審時度勢調整發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關鍵在于推進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糧食政策創設與制度創新,調動和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讓政府抓糧有動力。
2025-03-26 16:25
在當前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向。這兩大戰略的實施,不僅關系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步驟。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機構、人才、設施等創新要素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城市的創新及發展,既需要制定明確的目標,還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原則。
2025-03-18 09:13
全過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進機會公平、打破利益藩籬,讓維護社會正義的機制更加完善,持續性地疏浚社會成員上升發展流動渠道,確保每個個體都擁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
2025-03-03 10:49
契合數字化、智能化的傳播格局,適應Z世代擁抱變革、表達活躍、實踐奮進的代際特征,以更鮮活的話語、多元的樣態實現有效觸達,彰顯理論的生命力與引領力,是做好新時代理論傳播的應有之義。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先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正在通過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更新、重組,生產關系、生產制度重塑,成為最具潛力、帶動力和深刻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帶一路”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共建國家的共同發展與繁榮。經過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運營,為共建國家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經濟學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應該是在科學決定氣候目標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實現該目標,而不是將經濟考慮凌駕于科學之上,由經濟學決定溫升應該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數字絲路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是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數字絲路貿易的偉大實踐正在使古老的絲路煥發出新的光輝。
2024-10-10 16:04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建設顯著加強,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建設路徑都更加明確,要求更加清晰,學科建設明顯提速,突出體現在學術創新、實踐支撐、人才培養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學科建設涵蓋了高等教育體系中為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而設立的大量相關專業和研究方向,在實踐中也是由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共同推進著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相伴的城鎮化進程。
2024-10-03 09:55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09-19 11:05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深入,數智化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帶來更多的機遇和動力,助力中國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網絡梗”越來越成為網絡空間講好正能量故事的優良載體。加強“梗能力”建設,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高質量傳播的重要途徑。
2024-08-06 10:17
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預設恰恰相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將具有高碳匯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當中,實施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數字治理,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向多元治理主體賦能增效的過程,其目的是在數據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礎上,從多個層面對治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進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謂“理論”。
2024-06-21 16:53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用好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其方法論原則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整體上把握國家安全,不斷開創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