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吳阿娟、韓陽(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1月3日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強調,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主體性之間存在著深刻的耦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推動文化主體性不斷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文化主體性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獨特的思想資源、精神氣質和價值導向。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之處既體現在經濟層面的快速增長和共同富裕的物質成就,也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主體性力量,其推進的過程也正是主體性塑造與呈現的過程,持續煥發出新的時代氣韻和生命活力。
一、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文化主體性建設達到新高度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以其獨特的智慧和魅力為人類社會貢獻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財富。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的主體色彩并非始終顯見,而是常常以一種內斂的方式融入各種文化形態之中,甚至一度遭遇危機。文化主體性是文化主體及其文化內在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確立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逐步實現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文化主體性不斷鞏固。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就來自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來源于中華文明獨有的突出特性以及深植于我們血脈當中的文化基因。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推進中,我們重視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也更加重視精神文化的培育與傳承,著力于保護和發展人們的精神家園。“第二個結合”理論的提出,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需求,它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為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指明方向。中國人對自己輝煌燦爛歷史的理解愈加深刻,不僅明確了“我們是誰”,更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們要往哪里去”的藍圖。這一過程反映出,我們黨在探索適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時,特別注重強化中華文化主體性,使其從隱性的存在轉變為顯性的力量。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可見度與國際影響力,還進一步拓寬了文化敘事的空間,將文化主體性的構建推向新的高度。
二、文化主體性反映并深刻作用于中國式現代化
一種文化形態一旦形成,便會深刻地影響其孕育和發展的社會現實。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文化不僅是這一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現代化的發展軌跡,并反過來對現代化產生深刻作用和影響。一方面,鞏固文化主體性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然包含著對中華文明的深刻理解、尊重與創新,必然要求進一步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為中華文明的構建提供根與源的智慧結晶。另一方面,文化主體性深刻作用于中國式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價值得以彰顯,并且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比如,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為政以德的治理理念、和而不同的交往原則、美美與共的相處思想等,這些文化特質深深植根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機理之中。反觀之,一些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同時卻失去了自身文化的身份認同,雖然物質層面實現了現代化,但在精神層面卻與傳統割裂,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文化斷層。相比之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始終堅持以維護和弘揚文化主體性為重要原則,使得體現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的精神標識更加熠熠生輝。
三、充分發揮文化主體性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力量
文化主體性強調現代化進程中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和適應性。這種“自主的適應”不是被動接受現代化的影響,而是主動發掘本土文化中與現代化規律相契合的要素,依據這些文化基因來重建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路徑。首先,萃取并發揚本土文化精髓對于幫助人們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秩序至關重要。通過有意識地、選擇性地將本土文化與現代化需求相結合,不僅可以避免陷入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等西方現代化模式下的個人精神危機,還能有效解決物質富足后可能出現的精神空虛問題。其次,擦亮中華文明所蘊含的精神標識,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文化支撐。傳承發展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能夠保持自身特色,還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展現出獨具魅力的中國風采。再次,通過文明互鑒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開放性和包容性,可避免陷入文化同質化的陷阱。在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實現兼容并蓄的發展,使中華文化能夠在多樣性的比較視野中平等地參與全球文明對話,從而豐富自身的內涵和活力。最后,當某些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化要求相沖突時,主動參與、學習并適應現代化的基本規則和技術,在這一過程中重建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同樣是堅守文化主體性的重要路徑。
四、持續推動文化主體性與中國式現代化同向而行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旨在通過根本性的變革,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整體進步。在此進程中,對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和合理性的基因進行傳承與發揚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主體性的塑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離不開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構建、鞏固和成熟。文化主體性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動力,這種精神力量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基礎,它是全社會對于不斷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信心支撐。另一方面,文化主體性的建構離不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經濟社會成就。這些成就不僅是現代化建設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思想文化領域映射出的立體圖景。通過這一過程,中華文明得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繼續凸顯中華文化特色。因此,文化主體性的持續建構承擔起在中華文明延續過程中突出中國特色的時代使命;中國式現代化則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展現一種既符合現代化發展潮流又彰顯中華民族獨特風貌的文明形態,二者同向而行,共同支撐并促進著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國家的發展,并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本文為天津市202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委托項目TJWHSX2305-0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