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邵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出版發行,為我們全面掌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提供了權威輔助讀物。《綱要》明確指出:“以什么樣的文明觀對待不同文明,事關人類社會進步,事關世界和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明確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真諦,既將理論思考與實踐路徑緊密結合,又有力破解了文明隔閡與沖突的難題,消除了文明優越的偏見,彰顯了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的根本精神。通過“超越隔閡”,我們打破了文化之間的誤解與排斥;通過“超越沖突”,我們摒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文化對立;通過“超越優越”,我們堅決抵制文化霸權主義,推動文明平等共生。這三重“超越”,相輔相成、環環相扣,構成了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新文明觀。這一文明觀,不僅回應了世界各國對多元現代化道路的廣泛期待,也為中國在全球文明格局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提供了理論支撐,更為人類文明的和諧發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與路徑。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
縱觀人類歷史,隔離人與人的,從來不是千山萬水,也不是大海深壑,而是深刻的認知隔膜,文明交流互鑒應建立在對等、平等、多元、多向的基礎上,而非強制和單向。如果說在新航路開辟之前,文明的隔閡更多源自地理的局限,那么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文明隔閡則愈加由人為因素所致。近代以來,西方憑借堅船利炮打開各國大門,建立起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體系,這一過程打破了文明間的平衡,撕裂了非西方文明自發發展的軌跡,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西方不僅摧毀了某些原始文明,如印第安文明、西非古文明,還占領了其他古老文明的核心地區,如西亞、北非、印度和中國,并按其文明標準加以改造。這種強制性改造不僅摧殘了文明的多樣性,使得文明交流變為單向的、強制的過程,而且也埋下了種族主義、民族主義、恐怖主義等問題的種子,加劇了西方與非西方之間的文明隔閡,至今成為全球沖突與危機的根源。近年來,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逐漸走上屬于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并取得顯著成就,非西方文明正在煥發新生、恢復自信。曾經被西方霸權所扭曲的不平等文明關系,正逐漸被重新修正。然而,仍有一些西方領導人固守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視非西方國家為需要“教化”的對象,指手畫腳,甚至通過貿易戰、科技戰、信息戰等手段,阻撓和干涉非西方國家的正當發展,人為制造文明交流的隔閡。要改變這一局面,首要之務是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通過平等的文明交流,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進而為全球文明的共同進步開辟新天地。
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各種文明本無沖突,關鍵在于擁有欣賞各自美好的眼光;只要秉持包容與寬容精神,所謂“文明沖突”便不復存在,文明的和諧便可得以實現。然而,西方一些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亨廷頓,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文明沖突論”,大肆宣揚文明之間不可調和的對立,夸大文明沖突與分歧,認為冷戰結束后,意識形態對立將被民族與宗教沖突取代,文明將成為劃分世界的根本標尺,國際關系的主導力量將是文明的碰撞。這一理論充滿西方中心主義,是對世界歷史的誤讀與扭曲。它將文明多樣性視為對立,把人類進步簡化為零和博弈,混淆利益沖突與文明差異。其背后隱含的,正是西方大國為維護全球霸權、延續主導地位而掩飾的真實動機。以此為旗幟,西方國家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編織假想敵,挑起事端,發動戰爭,操控顏色革命,強推所謂“普世價值”,甚至煽動“新冷戰”,制造文明對立,加劇文明沖突,威脅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回望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的沖突根源,往往是利益博弈,而非文明差異。盡管各文明各具特色,但它們之間也有諸多共通之處,和平共處的基礎深厚且牢固。只要我們保持理性與耐心,摒棄狹隘與偏見,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合作克服分歧,就能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和平解決矛盾,化解沖突,推動世界走向更加和諧、更加進步的未來。
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文明優越論”是近代西方在殖民擴張過程中精心構建的殖民主義學說,實質上是將文明差異簡化為優劣對比,試圖將西方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成就與優勢,歸結為種族、制度、文化的“優越性”。這一理論把西方文明置于絕對的優越地位,將非西方文明貶為“落后”,并以此為基礎,推動殖民擴張與全球霸權主義。它通過捏造“文明等級”,將西方的歷史路徑標榜為人類文明的終極發展階段,假定其他“劣等”文明必將向西方“高等”文明進化,從而為西方的殖民行為與對外干涉提供虛偽的“正義”依據,甚至將這些暴力行為美化為“解放”和“拯救”。數百年來,這一思維滲透全球,成為西方中心主義的基石,并催生了“歷史終結論”“普世價值論”“文明沖突論”“美國例外論”等一系列荒謬理論。“文明優越論”不僅剝奪了非西方文明平等交往的權利,還否定了非西方文明的平等地位與存在價值,侵蝕了其他民族與國家的文明根基,激化了國際社會中的文明沖突和隔閡,帶來了深遠的危害。然而,西方在自詡“優越”之時,竟忘記了其現代化的輝煌,正是建立在世界各文明交流與互鑒的豐厚基礎之上。兩河流域的文字與宗教,中國的思想與技術,阿拉伯的天文、醫學、數學等成就,經過文明的交流與傳播,滋養了西方,助其走向現代化。事實不容辯駁:沒有文明的融合與包容,便沒有現代化的輝煌。如果西方因此自視為高人一等,孤行獨立,必將陷入自我封閉與孤立,最終遭到歷史的嚴厲懲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警示的那樣:“認為自己的人種和文明高人一等,執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認識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災難性的!”
文明的交流、互鑒與包容,超越隔閡、沖突與優越,是當代人類社會走向繁榮、和平與發展的必由之路,必將引領我們邁向人類文明的新輝煌,開啟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在全球化與多元化日益深入的當今世界,文明交流與互動已成為推動人類進步與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文明的力量愈加凸顯,它不僅是破解全球性難題的鑰匙,更是推動人類社會走向繁榮、進步、和諧的源泉。唯有秉持平等、包容、互鑒、對話的態度,尊重文化多樣性,才能打破文明隔閡、化解誤解與沖突,推動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