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志剛(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賡續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艱辛探索。而只有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之所以是“新”的,主要在于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文明自覺與文化自信,對于中華民族和整個世界的發展進步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賡續古老文明的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但并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時代和實踐要求,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運用于破解現代化的各種難題,為人類探索美好社會制度提供中國方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既立足中國實際,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
中華民族很早就提出了富強夢想,既期盼國家富強,也期盼人民富足。《尚書》中有“裕民”、“惠民”的思想。管仲主張富國與富民并重,“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孔子提出,“富而后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僅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包含著“小康”、“大同”等寶貴思想。中國共產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改革開放之初就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并把“富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目標之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向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深厚的民本思想,主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等等。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并對傳統民本思想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積極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創造了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含著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等豐富內涵。同時,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共產主義信仰和道德,在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賦予優秀傳統思想和道德新的時代內涵。傳承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支撐,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嶄新精神面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美好理想。中國共產黨人拓展了傳統文化的社會理想,在新時代提出“七有”目標,即“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富民厚生、義利兼顧思想,順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明確把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周易》提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道德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庸》提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國共產黨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基礎上,不斷推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否定古老文明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既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得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又堅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上破除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積極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堅持走自己的路,是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但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而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創造了社會主義文明的中國新形態。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發達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基本原則,實行計劃經濟。中國的情況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設想有很大不同,既有著5000多年中華文明,又因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在經濟文化落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建設社會主義。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走自己的路,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實踐魄力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科學社會主義主張通過武裝斗爭砸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認為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勞動人民掌握政權、生產力高度發展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條件。中國共產黨人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不斷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內涵。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弘揚天下為公、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思想,創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人類政治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符合中國國情,結合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具有強大生機活力和顯著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守正創新及其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成功開辟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使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三、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是超越資本主義文明、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的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但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成果的指導下,立足中國實際走出的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新路,引領人類文明的新發展。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世界各國有效做法和先進經驗,堅守但不僵化,借鑒但不照搬,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推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人類文明發展路徑,以其全面性和系統性,充分彰顯了“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改變了人類文明發展格局。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將極大地改變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注入增長新動能、培育創新活力,持續發揮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錨作用。同時,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注入正能量,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命運,而且深刻地改變了國際政治版圖,推動重塑人類文明新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主張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全球面臨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問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引領了人類文明的新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根本動力和路徑,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結晶。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道路鑄就了人類文明的獨特形態,是賡續古老文明的文明新形態、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新形態、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文明新形態,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體現了繼承性和創新性、主體性和開放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是人類文明的集成創新、綜合創新,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