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金龍(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智楠(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相比過去,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新時代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要充分認識、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制度成果,準確把握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演進方向及其規律,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持續深入推進制度建設,將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一、制度體系日臻完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日臻完善,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制度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日臻完善主要體現在這三個層面。
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制度等,使黨和國家的根本領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始終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保證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支持和保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立法權、監督權、決定權、任免權,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的監督制度;完善人大組織制度、選舉制度和議事規則,使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加成熟。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健全互聯網領導和管理體制,牢牢守住互聯網意識形態斗爭主陣地,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文化制度更加成熟。通過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社會治理理念的科學化、結構的合理化、方式的精細化、過程的民主化,使我國的根本社會治理制度更加成熟。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制度建設;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等,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更加完備。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健全按要素分配機制、再分配調節機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穩步推進高標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基礎制度,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完備。
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派生而來的關于法律法治、行政管理、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國家安全、生態文明、“一國兩制”、對外事務、黨和國家監督等方面的主體性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黨積極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完善國家行政體制、優化政府機構職能,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加強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機制建設,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生態環境保護、追責、補償等制度機制,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健全對外工作各項體制機制,構建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等等,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制度更加定型。
二、制度優勢充分彰顯
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多種多樣,突出表現在黨的領導、人民至上、集中統一等三個方面。
黨的領導的制度優勢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部門往往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建立更高層面的領導機制。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10多年來,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對改革整體布局、重大問題、關鍵領域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探索,推動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開創了改革開放新局面,充分彰顯黨的領導的制度優勢。
人民至上的制度優勢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人民至上的優勢,體現為人民參與制度建設、人民享受制度服務、人民評價制度成效等。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黨通過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切實保障人民在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等全過程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充分調動人民參與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堅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重推進民生領域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確保各項具體的制度體制機制貼近和服務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堅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由人民評價制度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實踐成效,充分彰顯人民至上的制度優勢。
集中統一的制度優勢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統一的優勢,體現為凝聚共識、統一思想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等。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思想認識的統一,也需要資源力量的集中。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我們黨通過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著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宣傳和理論闡釋,使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識,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廓清思想迷霧、消除思想障礙;通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從單一領域到多個領域的縱橫交織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確保各方資源和各方力量有效整合,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匯聚起強大合力,充分彰顯集中統一的制度優勢。
三、制度權威不斷提高
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權威不斷提高,主要體現在制度意識、制度執行、制度效能三個方面。
通過牢固樹立制度意識提升制度權威。制度要在全社會發揮作用,首先要求黨員、干部樹立敬畏和尊崇制度的意識,維護制度的神圣性與權威性。牢固樹立制度意識,既要抓全黨,又要抓“關鍵少數”。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我們黨通過開展經常性、集中性的主題教育,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黨紀學習教育等,努力在全黨形成自覺尊崇制度、信仰制度、敬畏制度、服從制度、維護制度的氛圍,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制度意識。通過抓住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出臺《關于建立領導干部應知應會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清單制度的意見》,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黨章黨規和國家法律法規,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提升了制度權威。
通過強化制度執行監督提升制度權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有規矩不遵循、有制度不執行,再完美無缺的制度規定也形同虛設,毫無權威可言。制度執行必然要有相應的監督,以確保其不變形、不打折扣。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我們黨致力于建立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持續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充實和規范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等制度手段,尤其是不斷推動黨內監督法規和國家監督法律法規的出臺和修訂,如《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對制度執行的基本要求作出規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對制度執行不力作出懲戒性規定,以制度規范監督制度執行,有力提升了制度權威。
通過優化制度治理效能提升制度權威。制度權威要落實到制度治理效能上。制度無效或失效,容易降低和消解人們對制度的信服和認同,導致制度權威性降低。優化制度治理效能,一方面要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直面和解決社會治理中的制度體制機制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我們黨致力于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特別是在實施精準脫貧攻堅、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化解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等方面,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在治理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成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堅持問題導向,努力破除制度體制機制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使制度更能直面和解決實際治理難題,推進制度治理現代化,提升了制度權威。
四、制度建設經驗不斷豐富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設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制度建設提供了方法論啟迪。
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制度問題是更帶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問題。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改革開放經驗的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把加強制度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緊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上了重要日程,把基礎性、長遠性、系統性的制度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守正意味著制度不論如何建設、如何改革,都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體現黨的性質和宗旨,符合我國國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創新意味著用創新發展的眼光看待制度建設、制度改革,即不斷向前推進,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確定了要改就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下去,決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制度建設,必須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既要堅決避免犯根本性、顛覆性錯誤,又要勇于自我革命、勇于創新發展。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統一。制度建設既要加強頂層設計,又要重視基層探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在基層民主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基層民主新形式,如村(居)民議事會、村(居)民論壇、民主懇談會、民主聽證會等。基層探索反映到頂層設計上,成為頂層設計的一部分,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制度建設,必須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統一,在頂層設計中做好系統整體的制度建設規劃,鼓勵制度建設的基層探索和創新,并及時吸納其中較為成熟的探索和創新成果。
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制度建設既需要破,即破除與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的制度體制機制;更需要立,即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兩者的辯證統一深刻體現為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破立并舉要求實現制度建設在破和立上的動態平衡,確保制度供給和制度需求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先立后破則是從制度體系的整體穩定性和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強調在時序上以立為先、破在立后,確保先立和后破的有效銜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破和立的辯證統一,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明確好什么該立、什么不該立、什么該破、什么不該破,把該立的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及時破,把握好破和立的時機和節奏,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實現黨中央確定的改革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