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堅定必勝信心、保持戰略定力,干字當頭、迎難而上,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凝心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質量發展”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蹄疾步穩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煉我們黨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五個“必須統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經濟思想所貫穿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化認識和切實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蹄疾步穩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來明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把抓緊解決現實問題作為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的著力點。各地區各部門在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上,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健全依法甄別糾正涉企冤錯案件機制。【詳情】
以文化旅游業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旅“出圈”通過創新的文化旅游項目、獨特的文化體驗、廣泛的社會傳播,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發展的綜合實力,形成消費新的增長點,最終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改革開放與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安曉明在《光明日報》撰文表示,一方面,應變“網紅”為“長紅”,將流量經濟打造為驅動區域發展的長期引擎。更加注重厚植文化底蘊,提煉高辨識度的城市文化IP,注重打卡地與文化、美學、知識、藝術、時尚、科技等元素的深度融合;不斷完善城市治理,建立包括交通運輸、市場監管、應急管理、宣傳推廣等部門文旅聯動機制和精細化城市治理體系;注重合作共贏,加強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互動,擴大文旅“出圈”流量經濟的輻射帶動效應。另一方面,應推動游客“流量”變人才“留量”,為城市未來發展蓄能造勢。應將Z世代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融入文旅消費各個環節,提供更加貼合其需求的文旅場景,提供更具科技感、藝術感,更加個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產品,積極打造“年輕人友好城市”;注重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興建旅游公共設施,充分調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城市形象塑造,借助互聯網的社交屬性形成文化共鳴。【詳情】
堅持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經濟治理的重點放在供給側還是需求側,要依據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作出抉擇,必須根據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定,但一個基本要求是必須注重供需兩側協同發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一方面,供給側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比如,增強供給體系的適配性,擴大有效供給,將資源更加高效地分配到各個領域,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采取積極有效的財稅金融措施,鼓勵支持創新創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部署未來產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另一方面,需求側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比如,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增加或減少需求總量,以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大體平衡;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以改變投資需求、居民消費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凈出口需求的結構,推動實現供需結構平衡;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調整利率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詳情】
深刻理解五個“必須統籌好”,提升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創新性提出五個“必須統籌好”,這是新時代新征程我國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結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賈若祥在《經濟參考報》撰文表示,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個“必須統籌好”,妥善處理好五個“必須統籌好”中的結構性關系,不斷提升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一是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有效市場就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有為政府就是充分發揮好政府市場規則“制定者”和市場秩序“監管者”的作用,不斷拆除影響生產要素順暢流動的政策“藩籬”和行政壁壘。二是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一方面,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加快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三是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一方面,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另一方面,加快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前沿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四是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一方面,要注重盤活存量資產。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的資源配置到有利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領域。五是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提升發展質量,關鍵在于科技創新,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性。做大總量,關鍵在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范圍,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詳情】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