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坤巖(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作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關鍵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推動降碳模式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和形成綠色低碳發展動能轉變。當前,我市正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行城市,圍繞綠色生產力科學布局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全面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將有助于形成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經濟社會生態耦合發展的新增長格局。
一、打造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綠色富農產業鏈
推動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與鄉村產業振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農業在減污降碳、綠色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發展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綠色富農產業鏈,實現鄉村綠色產業振興與綠色富農有機統一。一是打造農業綠色品牌產業鏈。以“小站稻振興計劃”為引領,促進沙窩蘿卜、茶淀玫瑰香葡萄等一批傳統綠色農業品牌復興,形成生態地理標志與生態產品標志雙重支撐的農業品牌效應,完善以農業品牌為依托的農產品生產經營體系。二是做強種業科技創新產業鏈。立足種業研發優勢,加快種業科技創新產業化,大力開展種業自主創新與科技攻關,推進前端種業科技研發產業、中端育種培秧產業、末端種子銷售產業鏈式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津種”產業鏈。三是延長農產品價值增值鏈。以農業生產環節為起點,推進農業生產向下游延伸,推進農業生產服務化、農業服務產業化,打造三次產業有機融合的價值增值鏈。
二、打造以生態工程為依托的綠色碳匯產業鏈
推動生態工程降碳功能與價值創造功能協同發揮,加快構建以濕地、森林、海洋等碳匯資源為載體、以城市碳匯賬戶為支撐、以區域碳匯交易市場為平臺的綠色碳匯產業鏈,形成碳匯資源開發、碳匯產品開發、碳匯交易服務等多業態集聚發展優勢,打造“大生態+大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一是以自然資源產權改革為基礎完善碳匯產品生產體系。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改革新路徑,創新以自然資源公有制為基礎的特許經營、合作開發、公私合營等自然資源權益經營新制度新模式,明確碳匯資源經營主體,激活碳匯產品供給端活力。二是積極爭取專業碳匯交易市場試點建設。探索以“碳普惠”為依托的個人、小微企業碳匯交易,打造專業化碳匯交易平臺,率先搶占全國碳匯交易專業市場。三是發展碳匯交易服務產業。鼓勵碳匯資源測算與價值評估、標準化碳匯產品研發、碳匯金融、交易信息對接等專業化碳匯交易服務產業發展,形成以碳匯交易為核心的大碳匯產業體系。
三、打造以數字經濟為驅動的綠色智能制造產業鏈
推動綠色低碳產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強化“制造業立市”戰略綠色低碳導向,強化綠色智能制造上游技術研發、下游產品消費、物流和售后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完善綠色智能制造產業鏈。一是形成傳統制造業綠色低碳生態鏈。以綠色低碳循環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為驅動,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制造業降碳環節智能化提升、產業化發展,加快形成制造業循環生態鏈。二是加快培育綠色智能制造新產業。大力發展智能排放控制設備、碳循環利用設備制造業,立足制造優勢迅速搶占綠色低碳智能設備市場,打造綠色低碳智能制造基地。三是推進優勢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加快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成電路、車聯網、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鏈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提升優勢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強化產業鏈式效應,引導生產體系全面綠色轉型。
四、打造以碳金融為標志的綠色金融產業鏈
結合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大力開展碳金融產品、服務和業態創新,形成碳金融產業集聚優勢,健全包括綠色信貸、綠色消費金融等在內的綠色金融體系。一是積極培育碳金融服務業。鼓勵圍繞碳排放權交易、碳匯交易的碳金融產品創新、碳交易融資服務等碳金融行業發展,形成支撐碳排放權交易、碳匯交易的碳金融服務產業體系。二是積極建設全國性綠色金融服務平臺。依托全國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積極探索標準化綠色金融債券交易、綠色金融產品非標交易等綠色再融資業務,推動產業集聚,建設全國性綠色金融中心。三是拓展綠色金融服務鏈。鼓勵培育綠色物流金融、綠色消費金融等新業態,完善覆蓋生產、生活、流通的綠色金融服務產業鏈。
五、打造以循環技術為支撐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落戶天津為契機,以專業化循環產業園區為載體,推動循環產業技術升級、產品升級、業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網,打造全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集聚高地。一是加快打造循環技術創新產業鏈。加快循環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引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構建覆蓋基礎創新、應用實驗、產品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的循環技術創新鏈。二是高質量建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鏈。串聯新能源、新材料、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優勢產業,提升上游回收、拆解產業技術標準和技術水平,強化中游研發與再生產產業創新,打通與下游節能建材、再制造等產業對接,打造升級版“城市礦山”產業鏈。三是著力打造工業碳循環產業鏈。依托完備工業體系,加快工業生產環節碳循環利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推進工業二氧化碳產業化循環利用,構建企業碳循環、行業碳循環、園區碳循環融合互補的多形態工業碳循環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