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面從嚴治黨、社會治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未來產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桑學成、許江:以“五個體系”為架構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
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進一步健全要素齊全、功能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并從健全組織體系、教育體系、監管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五個方面作出系統部署。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桑學成、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授許江表示,以“五個體系”為基本架構進一步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既有明確的目標指向,也有具體要求。不斷健全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注重從領導制度的健全完善上保障“兩個維護”,在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行動中體現“兩個維護”。不斷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鑄魂的教育體系,堅持不懈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堅持經常性教育與集中性教育、理論武裝與實踐運用、強黨性與增本領相結合。不斷健全精準發力、標本兼治的監管體系,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推進風腐同查同治,堅持正風肅紀反腐相貫通,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不斷健全科學完備、有效管用的制度體系,使制度建設與管黨治黨需要相適應、與黨的各項建設相配套,及時將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制度,著力提高制度執行力。不斷健全主體明確、要求清晰的責任體系,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不斷健全各負其責、統一協調的責任格局。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培志:把握社會結構變化趨勢,不斷推進社會治理創新】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培志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國社會結構也在隨之變化。我們要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結構變化趨勢,不斷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從就業結構看,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大量涌現,開辟了就業市場新空間,拓展了勞動者就業增收新途徑。從人口結構看,我國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展階段轉向減量發展階段,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明顯的趨勢性特征。從收入結構看,新時代以來,我們黨著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動城鄉和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總的來看,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化,既有正面影響,也帶來了一些挑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總結我國社會結構調整優化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創新社會治理,不斷實現人民幸福安康。在領導力量上,建立健全黨全面領導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在內容上,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參與主體上,明晰各方力量職責任務和權責關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同時,及時跟蹤研究社會結構變化,做好社會調查和預判,并堅持系統觀念,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優化政策。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陶文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塑造“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陶文昭指出,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論斷。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持續強化、全面塑造。一方面,把握好理論創新的靈魂。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的諸多新問題,我們要自信自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塑造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的思想靈魂。另一方面,傳承好中華文化的根脈。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始終保持對中華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始終保持對中華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我們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積極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把握好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要務。我們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系統提煉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理論新實踐,持續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另外,夯實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精神的基礎在物質。物質文明在整個人類社會文明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對精神文明起著制約和決定作用。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愈發寬廣,中國式現代化日益強盛,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便擁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和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藍慶新:積極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發展】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藍慶新指出,未來產業日益成為衡量一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也成為世界各國競爭博弈的新賽道。積極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是我國順應國際形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以“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發展,本質上是一個前沿技術突破,進而加速產業化的過程。我國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應用等方面已具備一定全球優勢,擁抱人工智能,推動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大有可為的前提是形成應用合力。著力打造未來產業技術應用平臺,以發展需求為導向、以自主可控為前提,搭建政產學研用的開放創新合作網絡,拓展技術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成果在未來產業發展中高效轉化。另一方面,基礎是打造聯動格局。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應用的領軍企業,以集群式發展推動未來產業鏈創新能力提升,支持中小企業深度參與未來產業全產業鏈體系,扶持人工智能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發揮其在未來產業技術識別、市場應用前景判斷方面的優勢,強化專業化協作和配套能力。另外,還要注重強化發展效果。加大對人工智能賦能未來產業的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創新金融產品;構建系統多元、技術領先、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體系、標準化體系和服務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