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孟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其中,體制機制創新是一個關鍵著力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政府與各類創新主體參與。參與各方的利益訴求并不完全一致,發揮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作用,推動各方建立利益耦合機制,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是當下科創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出發點和落腳點。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推進,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亟需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但是,新質生產力以前沿科技創新和轉化為主要特點,需要與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才隊伍和科研條件相適應,對參與各方的門檻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來說,各方的利益趨同性越強,形成的合力的強度就越大,推動力也就越大。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難點之一,就是參與各方合力不夠。因此,必須思考和研究如何實現體制機制的創新,發揮利益分配的導向性和激勵性作用,使得參與各方能夠形成最大合力,并發揮出最大的能力,最高效的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參與各方和其利益訴求
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推動力,既包括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這些硬的內容,也包括科技管理、組織體系、創新文化這些軟的環境。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展有組織科研,是我們最大的體制優勢,讓我們有條件來進行各方利益耦合,建立起參與各方的利益共同體。
那么參與的利益相關方有哪些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五方:一是科學家,二是科學家所屬科研單位,三是科技型企業,四是科創服務方,五是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以上五方均是科技創新工作的主要相關方,但五方的利益訴求并不完全一致。在實踐中,各方往往會從自身的核心利益訴求來作選擇和決策,在某些維度和角度上甚至會出現局部背離,這是造成當前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科技與產業“兩張皮”的重要原因,也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共性難題。破解這個難題需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實際,從這五方核心的利益訴求和決策導向出發來研究體制機制改革方向,建立最合適的利益耦合機制。
一是科學家。在理想情況下或者說在沒有現實生活壓力的狀況下,科學家們往往將探索世界的本原規律作為最高目標和動力,最關注自己的科研方向是不是本領域最前沿最高點,是不是在“無人區”,以及在這個方向上取得的成功能否將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邊界向前推進。另一方面,在實踐中,科學家追求的具體的現實的利益也包括在頂刊發表學術論文、獲得高水平獎項和學界公認的學術頭銜。盡管在政府和市場的推動下,他們也會關注成果轉化應用的可能和相應的經濟回報,但對于一些有志于科學事業的科學家來說,這些外在的回報往往不會排在首位。所以經常出現市場只需要科學家實現一個應用的小目標,但是科學家卻將解決基礎性終極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情況,進而導致研究與應用需求偏離的現象。
二是科研單位。這里所說的科研單位主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具有科研功能的機構如醫院等。科研單位的利益訴求相對比較多,其中最核心的利益是本單位集聚資源(包括資金、項目和人才以及學生)的能力。與此正相關因素主要包括發表的文章、承擔的項目、獲得的獎項、頂級科學家和團隊等,這些指標的份量和體量直接影響科研單位在體制內外的各種排名,進而有利于影響著科研單位的地位和影響力。
三是科技型企業。營收和利潤是企業追求的第一目標,包括近期收益以及遠期的成長性,在此基礎上,兼顧與其相關的社會責任等非一線指標。因此,企業的核心關切是其行為和決策能夠帶來直接的營收和利潤的增長,以及對市場占有和未來行業的引領控制,最終間接服務于近遠期營收和利潤的增長。
四是科創服務方。包括科創投資人、科技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知識產權保護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等。科創服務是科創的支撐系統,也是當前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對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尤為重要。他們同企業一樣關注營收與利潤,但因行業特殊性,更注重行業影響力、企業信用等社會形象。
五是政府。科技創新離不開政府決策支持。雖然各級政府都將發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目標,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共同的目標之外,也有各自的側重點和著力點。就地方政府來說,產值、就業和稅收是最核心的指標,中央政府則還有國家安全、國際競爭博弈等需求。
相互關系及變革方向
在五個主體的利益取向并不完全相同的條件下,經常會出現一方感興趣、想推動的另外幾方并不感興趣,政府想推動的市場不感興趣,市場需要的研究機構和科學家不感興趣等情況。此外,各方的話語體系和行為模式也不一樣,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叫做“點菜的不吃飯、吃飯的不買單”。所以必須進行科創體制機制改革,而改革的關鍵點就是打造一個盡可能五方都能得利的共同利益分配體制,形成利益共同體。
筆者認為,應該遵循“應用導向、尋求共識、解放束縛、各取所需、政府讓渡”的原則,以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唯一標準,突破體制和思想的束縛。首先,國家層面需要出臺支持地方和各條戰線充分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的政策,并營造激勵開放包容的氛圍,讓各方無后顧之憂。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要勇于擔當、敢為人先、主動作為。其次,在充分調研和協商的前提下,建立一個能夠考慮到各方利益的耦合機制,由政府發揮耦合器的作用,同時耦合行為盡可能通過科創服務方采用市場手段來實施。
以各方都能獲利作為判斷標準。在科創項目推進過程中,當一方或者幾方利益受損時,首先是耦合機制發揮作用,通過調整各方利益分配比例和權重以及相互關系,以尋求最優解;如果不能達成共識,則由政府著眼長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居間協調,盡可能地均衡其余四方的利益以尋求達到利益一致。在這個協調過程中,政府的短期直接收益不應該增加,以達到公正的居間協調作用;在無法達到五方共贏的情況下,政府需讓渡自身的當前直接收益,甚至讓渡部分權限,促成其他四方獲得正向收益。政府在讓渡自身利益時,還應堅持調控底線和禁止性權力,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兼顧國家和不同地方層級的側重點。
政府作為居間的耦合者角色,可發揮針對性分配導向的激勵性作用,將直接跟項目相關的、利益分配機制之外的、其他四方所重視的核心利益,作為增加機制黏性的主要手段。這些利益包括且不限于:對在應用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參照在頂尖基礎科研領域取得成就的科學家,授予同等份量的學術地位以及物質待遇;對科研單位,重構評價考核機制,把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作為其核心考核指標和資源分配依據之一;對科創企業,采用政策、財稅和市場調控等手段,彌補其因促進全行業新質生產力進步而造成的自身經濟、市場份額、未來發展機遇等損失;對科技中介,賦予其系統耦合的事務,以此作為其介入市場和科創實務的通道,使其從中獲得利益。
綜上所述,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建立在科創利益共同體的基礎上,從分配機制的重構出發,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利用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充分兼顧各方的利益訴求,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相關工作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去進行決策和推進,就能夠順利開展,如果背離了這個原則,工作就會受到阻力甚至遭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