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洪向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馮文燕(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優秀傳統文化是其生存與發展的根脈之所在,是區別“本我”與“他者”的重要標識。在五千年的豐富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有別于西方的、自身獨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特質,鑄就了諸多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只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努力探尋其中的寶貴資源,并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才能走得順、走得穩。
一、文化是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凸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民族性的根基
中國式現代化彰顯著極大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成功、順利地推進自身的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具備獨立意識、高揚主體精神。較之先發型現代化國家,后發型現代化國家更多的是迫于外部壓力才開始了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層次革命與改革。由于最初“內發性”因素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后發型現代化國家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其獨立意識和主體精神是難以得到有效保證的。特別是在“現代化=西方化”的西式敘事語境之下,許多后發型現代化開始“邯鄲學步”,試圖以西方現代化的構架來改造自身,但最終迷失了自我,走上了畸形的道路。回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自信自立、自強不息始終是刻在中華民族骨子里、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里的文化品格,這也是中華文明得以源遠流長的奧秘之所在。雖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出現過短暫的“全盤西化”“矯枉過正”的現象,但強大的文化基因使我們始終未喪失獨立性。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的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這一特性得到了反復的驗證。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結合自身的實際,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和任務。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在吸收借鑒別國經驗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經驗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曾鮮明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和某些管理的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外國,受資本主義腐蝕,喪失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保證現代化建設的中國特質這一問題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戰略定力。以自信自立、自強不息為代表的民族品格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以獨立精神與自主意識。
二、中華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鮮明的民族品格和精神特質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現代化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與范疇,它從傳統社會演化而來,其必然與傳統緊密相連。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也不能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歷史,必須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去創造。不同的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等造就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獨具特色又相對穩定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與西方國家由于文化根源的差異,導致現代化的進階方式和實現樣態會呈現多元的趨向。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社會實踐中塑造了具有突出特色的中華文明,構筑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與民族標識。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賦予堅持獨立自主地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底氣。中華文明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文明,這種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且自成體系的文明基因,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民為邦本”的民生觀、“人心尚善”的道德觀、“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等仍在影響今天中國的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大國外交等。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革故鼎新、持續發展的勇氣和自覺。“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華文明的連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革故鼎新、守正創新是中華文明的創新特質。從“四個現代化”到“中國式的現代化”再到“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實踐路徑創新,以“并聯式”打破超越西方“串聯式”的發展之路……中國式現代化凸顯了創新進取的民族精神。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凝聚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磅礴偉力的精神支撐。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深刻感受到了“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形成了大一統的傳統。統一性的中華民族信念為我們今天的民族團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基文化基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萬眾一心的巨大力量。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彰顯了兼收并蓄、開放共贏的民族氣度與胸懷。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以文明交流化解文明沖突,凝聚共識。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凸顯了包容性的民族特質。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是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之路的民族傳統與基因。“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合共生”的價值追求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和平性的民族基因決定了我們絕不走強國必霸的邪路,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推動者、貢獻者。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在追尋現代化的征程中,對“本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認識更加明晰。作為無產階級政黨,我們在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的前提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注意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并注重做到“兩個結合”,形成了諸如“小康社會”“中國夢”等一系列獨具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思想與理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塑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特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標識。
三、在立足與激活中增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文化自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不意味著要回到過去,文化的創新發展也不意味著要割斷傳統另起爐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進的文化沃土,體現著鮮明的民族特質,是文化競爭力的優勢所在,是文化自信底氣的來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首先,深刻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涵的豐富資源。要通過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加強文物保護、中國歷史文物古跡研究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和價值內涵。其次,順應時代,謀求創新。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涵的智慧應用到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回應好發展中面臨的時代課題;要精準找尋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契合點,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融進其中,用以推動實踐發展;要對內涵進行延伸與拓展,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與價值,對表現形式進行“改造加工”,真正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最后,做到有機融入。注重闡發、解釋與宣傳,提升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喚醒人民群眾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同時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等做到日用而不自知。要真正將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問題統一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之中,增強人民群眾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系好精神紐帶,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