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在新的奮斗征程中,高等教育必須準確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目標、關鍵、重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明確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點任務,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發揮重要作用。
深刻領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刻把握改革規律,總結改革開放寶貴經驗,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定》提出,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要堅持“七個聚焦”,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是縱觀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發展得出的深刻結論,也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抵御困難挑戰的現實所需,需要我們從三個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第一,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制度的優越性要靠治理效能來彰顯。當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各類利益訴求更為多樣、問題矛盾更為多元,必須更加注重以制度建設為主線,不斷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觀照制度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通過制度明確責任主體,加強檢查監督,強化改革舉措的落實落地。以改革完善制度、以制度推進國家治理、以治理能力保障制度實施,形成與現代化國家相匹配的制度現代化。
第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深刻重塑生產力基本要素,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生產力向更高級、更先進的質態發展。這要求我們不僅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更要解放和發展技術含量高和配置效率高的生產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打破行業、地方保護等所有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推動傳統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
第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國際局勢急劇變化,這要求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發展動力與安全保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科技安全水平,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經濟安全水平,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現綠色發展與生態安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治理能力與安全保障水平,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為發展和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加強社會治理創新,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守住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底線。
準確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重點
《決定》提出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六個方面的改革原則,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方法論。我們要深刻領會“六個堅持”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把握改革的關鍵和重點。
首先,必須扛起以開放促改革的重大使命。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國內與國際規則相銜接,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吸引更多國際優質資源進入中國市場,提升國內產業國際化水平。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拓展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在壓力測試等方面率先發力,推動以深層次改革暢通經濟循環,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以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其次,必須錨定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抓手。“七個聚焦”中經濟體制改革是牽引,要善于運用市場思維,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火車頭”作用,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構建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機制、產業升級體制機制、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大力發展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協同發展,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最后,必須把握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個內在要求。進入新時代,改革進入“深水區”,單兵突進式、零敲碎打式改革根本行不通。改革要聚焦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以全面的視角看待問題,充分認識系統中各個要素的作用和相互關系,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本質和關鍵,協同推進教育、科技、產業、社會等領域改革,注重宏觀層面的規劃與協調,推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制度成果。
明確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領域
綜合改革的主要任務
《決定》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部分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要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目標和關鍵重點,著力增強改革的自覺使命擔當。
完善立德樹人機制,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要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更好發揮“大思政課”的育人優勢,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結合,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做到六個“下功夫”: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堅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貫穿教書育人各環節。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健全教師教育體系,著力提升高校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助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需要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中發揮關鍵作用。高校要深刻領會創新人才是推進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關鍵力量,自覺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頭等大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推動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要進一步增強高校服務科技自強自立的使命擔當,堅持把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推動高校組建科研大團隊,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攻關,持續產出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機制改革,從評價導向上激勵青年教師擯棄浮躁,甘坐“冷板凳”,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更加突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科技變革的目標導向,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不同類型高校有了不同的職能定位,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如研究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應用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和產教融合,職業技術型高校則要更加注重職業資格認證對接和職業特色技能培養等。因此,分類推進高校改革,一方面需要高校把準辦學定位,堅持內涵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從宏觀層面加快形成分類評價的體系標準,通過分類評估、績效撥款、資源配置等具體舉措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分類評價、分類管理,引導各高校找準定位、特色發展,讓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賽道上發揮優勢、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在各自領域中追求卓越、爭創一流。與此同時,要基于區域差異推進分類改革,明確不同區域高校在特色發展方面的不同側重,使得高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結合。要基于學科特點實施分類改革,對于基礎學科要更加注重給予基礎研究支持和跨學科融合,鼓勵十年磨一劍和原始創新;對于應用學科應更加注重強化產教融合和行業對接,強化產學研合作,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對于新興學科,要注重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及時跟蹤和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創新教學模式,深化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