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增長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時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置于九大任務之首,充分彰顯了提振消費對全方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雖然消費和投資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基礎型和引領性作用。短期內雖然投資支出可以帶來經濟增長,但長期看投資支出所形成的生產能力最終還是需要消費作為支撐。只有消費不斷擴大,投資才能具有價值,投資效益也才能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與改革開放初期物質相對短缺不同,當前人民的多樣化、個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日益強烈,只有總供給體系創造出足夠豐富多元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與人民的消費需求進行契合,才能激發潛在的消費需求,使消費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使居民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提高。因此,只有大力提振消費,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才能引領投資方向和不斷提高投資效益,實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以內需為主國民經濟大循環。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時期,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投資驅動增長模式的合理性主要體現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總供給持續擴大與總需求規模提高相適應,投資的有效性在國內模仿型排浪式需求擴大和外向型出口擴張中得到了保障。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主要體現在消費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高。
消費取代投資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從支出法GDP構成看,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51.4%上升到2023年55.7%,而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46.1%下降到2023年42.1%,消費和資本占比的“一升一降”充分反映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越來越高,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考慮到最終消費支出包含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支出由2013年212477億元增長到2023年493247億元,占GDP比重也由2013年35.6%提高到2023年39.2%,而政府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由2013年15.8%上升到2023年16.5%。可以發現,最終消費支出驅動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來自居民消費支出增長。
另外,消費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還是短期平抑經濟波動、調節經濟周期的“壓艙石”,對穩定經濟增長和促進宏觀調控政策見效落地至關重要。2024年以來,面對國際環境變化和內需不足的挑戰,國家和各地區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促消費的政策,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和一系列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的政策措施,多舉措促進消費高質量發展,消費需求潛力繼續釋放,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
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服務消費和新型消費成為消費主流。隨著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我國居民消費已整體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費轉向個性化、定制化和多樣化消費。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4.9%和3.3%。收入不斷提高帶動消費規模增長和結構升級,商品零售、餐飲等傳統消費仍舊火爆,服務消費春潮涌動,“假日游”人頭攢動,數字、綠色和健康類的一些代表性“潮品”零售增長火爆,新型商品和服務消費逐漸成為消費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消費者預期偏弱、消費者信心不足等仍是困擾全方位擴大內需的主要障礙。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實際同比增長4.9%,略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4%,這反映出鄉村居民消費欲望和消費意愿比較強烈。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同時城鎮居民收入同比增長要低于GDP平均增速,反映出消費增長的核心——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乏力,無法對消費形成比較有效的支撐。其中原因之一便在于房地產市場的下探導致居民財富縮水,對未來消費預期形成掣肘,由于房地產在居民資產負債表中實物資產占比超過70%,房價持續下跌導致居民財富受挫,由此產生負財富效應,進而沖擊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
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引領性作用
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引領性作用,就是要發揮消費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努力構建起與高品質生活需要相匹配的高質量發展體系。一方面,通過大力推動新消費,不斷開拓新消費藍海,從需求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供給體系躍遷;另一方面,在與投資相互作用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使消費與投資、需求與供給同頻共進,釋放消費新動能和挖掘增長新支撐點。
積極挖掘消費新藍海,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升級必然撬動產業結構升級支點,帶動傳統產業更新換代和不斷發展壯大。很多傳統消費領域,在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下,傳統消費場景更加豐富、傳統消費形式更加多樣、傳統消費元素更加豐富,以汽車和家電等耐用消費品為例,傳統消費場景下,汽車和家電僅僅能夠滿足消費者對該商品的偏好和需求,而隨著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深度應用,加載了智能化、網絡化的汽車和家電不僅能滿足消費者的偏好和需求,還能將消費者行為、偏好變化反饋給生產者,促進生產端產品與服務持續更新,在及時獲取消費者信息的基礎上不斷完成產品與服務的持續迭代,這也使得傳統行業在消費者更加多元化、定制化和個性化需求帶動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積極挖潛消費新藍海,引領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4億人所組成的超大規模市場帶來的豐富場景、多樣化的需求,使得數字經濟相關產業能夠邁過盈利門檻并不斷發展壯大。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為127555億元,其中,數字技術應用業增加值為55636億元,占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比重最高,為43.6%。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含有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新要素的新型消費也是“三新”的代表之一,新型消費不僅延伸了產業鏈也衍生了新的產業,促進了新業態、新模式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促進產品迭代升級創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今年將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把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消費品納入到支持品類。一視同仁支持線上、線下渠道,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冊地企業參與以舊換新。因此,面向消費需求,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引領性作用,通過植入更多的新型消費元素,更加注重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更加重視數字化、智能化、場景體驗化等特色,挖掘潛在需求、培育新的需求,讓更多具有特色的“潮品”進入消費者視野,不斷豐富消費產品服務供給,不斷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推動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壯大。
不斷激發消費活力、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
繼續夯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不僅是擴大內需的關鍵之舉,未來要將促消費與穩就業相結合、與增收入相結合、與提高投資收益相結合,高效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
將促消費與穩就業相結合。將緩解結構性失業與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與推動教育體系改革緊密結合、與完善勞動就業制度相結合。雖然人口轉型導致人口負增長時代到來,但我國蘊藏豐富的人力資本,未來要創造條件將巨大的人力資本優勢轉化為智力資本,才能有效對沖人口負增長沖擊和促進人力資源高效利用。就目前而言,一要大力發展新經濟、新模式和新業態,促進產業結構迭代升級,以產業更新和經營主體擴容吸納存量不斷增高的青年大學畢業生等就業群體,實現青年就業與人力資本積累相互促進。二要創造條件為勞動力跨區域、跨行業和跨屬性流動提供便利,充分挖掘青年勞動力流動紅利。從理論和現實經驗看,勞動力自由流動是實現收入提高和個人價值不斷提升的重要路徑,特別是青年就業群體流動性高是世界各國的普遍特征,要創造條件為青年就業減少流動障礙、降低流動摩擦,使就業搜尋過程與人力資本積累過程更加匹配。三要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產業、教育與科研系統緊密結合,將三者變革深度綁定,使產業瞄準前沿、教育緊隨產業、科研超前發力,這是減少摩擦性失業和增強青年群體就業韌性的根本之策。
將促消費與增收入相結合。收入增長是消費不斷增加的基礎。由于消費取決于長期可持續性收入,顯然只有源源不斷的收入增長才能將收入更多轉化為消費,促進邊際消費率不斷提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提升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未來要將促消費和增收入緊密結合,特別是要為邊際消費傾向較高的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通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促進重點群體就業;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通過上述舉措逐步建立起收入增長和消費增長同步機制,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和愿消費。
將促消費與提高投資效益相結合。促進居民消費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消費層級,將代表居民消費意愿、符合居民消費偏好和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優質產品和服務在促進消費專項行動中脫穎而出,有利于促消費中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競爭力,促使企業在有競爭力和有市場的領域加大投資力度,不斷提高投資效益。要堅持有進有退、有增有減、有保有壓原則,對于落后產能、無效產能和僵尸企業要堅決淘汰。對于多數傳統產業要通過植入市場化運營機制和引入智能技術和綠色技術對其進行重組、改造,使其獲得新生,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而對于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促進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應用,緊隨時代變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多元、個性的升級需求和高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