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依托數字技術帶動更多要素向鄉村流動
城鄉融合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顏廷武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城鄉融合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發展過程,涉及城鄉功能布局、要素流動、公共資源配置、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諸多方面。數字技術具有極強的通用性、滲透性特征,這一技術特性與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統一的。數字技術的持續迭代與應用,不僅深刻改變了鄉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帶來城鄉要素流動格局、經濟聯系模式和公共資源配置方式的一系列新變化。首先,要在促進城鄉產業跨界融合升級上下功夫。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融合是基礎。要深化數字技術在工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特別是推動數字技術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領域的普及應用,促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加快縣域商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縣級物流配送中心、鄉鎮快遞網點數字化改造,促進城鄉生產、流通、消費有效銜接。其次,依托數字技術帶動更多要素向鄉村流動。城鄉融合發展,突出短板在鄉村發展不充分,關鍵制約是現代要素保障不足。要積極培育鄉村數字技術應用場景,發展鄉村智慧旅游、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向鄉村匯聚。加強鄉村數字技術人才培育,吸引更多的數字經濟相關人才入鄉創新創業。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因地制宜打造惠農利民金融產品與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詳情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需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
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強化縣域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姚毓春在《光明日報》撰文認為,發展鄉村富民產業,需要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文化習俗、區位條件等因素,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近年來,有些村莊盲目跟風發展一些“高大上”的產業,例如直接照搬其他地區的特色小鎮、鄉村旅游項目,結果卻是生意冷清,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相反,一些鄉村經過認真調查研究,選擇了適合當地實際的產業,有效帶動了村民致富。在這個過程中,要多措并舉拓展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形態,回答“如何生產”的問題。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政策扶持、技術培訓等措施,提升其經營能力和規范運作水平。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技能、綜合素養培訓,全面推進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發揮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引入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方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現代科技,積極探索農業內部融合、全產業鏈發展融合、農業功能拓展融合等產業融合模式,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改變小農戶在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狀況。詳情
編修村志有利于以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顏越虎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地方志書是全面系統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作為地方志書的一種,村志較為全面系統地記載了一個村域范圍內的山川河流、風物特產、民生百業、文化風俗、村規民約、能工巧匠等內容。編修村志,有利于以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村志就像是鄉村的“百科全書”,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做好編修工作離不開調查研究。編修一部村志,就要對該村莊做一次“摸清家底”的工作,就要對該村域的“三農”問題做一次全面、深入的社會調查與個案研究,這樣才能保證村志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全面性。編修出版的村志越多,對我國鄉村社會的調查研究就會越廣泛越深入,也越能為各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決策支撐。同時,修志是為了用志。只有把用志這一環節抓好,充分挖掘村志在不同領域的價值,才能讓“三農”畫卷更加壯美。此外,村志不是“文化快餐”,而是一種可持續發揮效用的精神文化產品,能夠記錄鄉俗,留住鄉思。為此,要培養村民閱讀村志的習慣,激發其熱愛家鄉的情感、建設家園的熱情,引導、鼓舞村民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開創美好未來。詳情
在生物多樣性教育基礎上,構建多樣態鄉村文化創新平臺
鄉村遺產文化作為鄉村差異化的重要體現,為鄉村發展提供了獨特優勢。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德勝,吉林省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研究員顧晨冉在《中國教育報》撰文強調,鄉村文化多樣性與現實生物多樣性發展內在契合、相互交織,構成鄉村獨有的復合生態和文化體系。為了有效保護和利用鄉村遺產文化,有關方面需在生物多樣性教育基礎上,構建多樣態文化創新平臺。首先,文化與科技同行,利用數字技術采集存儲鄉村遺產文化大數據,保護和活化利用鄉村遺產文化。其次,文化與產業融合,充分考量生物多樣性因素,因地制宜打造生態先行的產業模式,重點建設智慧農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精準決策、遠程調控、實時問詢和全域聯網,使農業管理更高效、生產更便捷、溝通更及時、協作更流暢,有力推進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推動鄉村管理一體化,實現鄉村經濟綠色發展。最后,加強鄉村人才培育平臺建設,建立鄉村文化傳承人制度,提升村民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更多愛農、懂農、務農的復合型人才,助力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詳情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