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五統籌”、人工智能、政治學、新質生產力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振華:做好經濟工作要堅持“五個統籌”】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認為,“五個統籌”既是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堅持的原則,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方法論。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市場和政府之間不是對立的替代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有機銜接,其最主要的任務是實現供給側有效暢通,憑借強大的有效供給能力打通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擴大有效需求。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只有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更好地淘汰落后產能,才能順利地實現“騰籠換鳥”。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綜合運用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釋放各種生產要素特別是創新要素的活力,促進閑置資源優化利用,加快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經濟效益最大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只有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才能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才能做大“蛋糕”、增進民生福祉,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優勢和戰略主動。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周文:進一步激發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周文認為,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謀劃未來產業,以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為著力點,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一是聚焦原創性技術創新突破。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的科技創新,不是一般的科技創新,而是更能夠推動生產力現代化的、“從0到1”首創的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二是聚焦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前提。必須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種形式市場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市場基礎。三是聚焦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必須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以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且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不斷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基礎。四是聚焦推動數實融合發展。必須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新的支撐點。
摘編自光明網
【焦豪:“人工智能+”行動推動數字創新生態建設】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焦豪認為,“人工智能+”行動以生態思維加強未來產業各主體的協同發展,推動未來產業的迭代升級以及科技創新的擴散,助力未來產業數字創新生態建設。“人工智能+”行動推動未來產業生態中不同利益相關者互惠共生,形成融合創新發展模式。“人工智能+”行動貫穿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全過程,基于海量數據幫助各利益相關者預測前沿技術創新的發展軌跡,并輔助決策數據、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要素的最優組合,在充分釋放原創性科技成果商業價值的同時,構建協同共贏的數字創新生態。“人工智能+”行動拓展未來產業生態的數字創新邊界,打造融通發展的創新聯合體。“人工智能+”行動基于大模型、大數據、大算力等技術精準匹配數字創新生態中各參與者的創新需求,不斷拓展未來產業創新邊界,培育更多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人工智能+”行動有助于實現多方參與的未來產業數字創新生態的有效治理。“人工智能+”行動作為一種新型科技創新組織模式,以腦機接口、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深地深海等未來產業滲透醫療、教育、能源、文化等領域,吸引更為廣泛的社會公眾加入數字創新生態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帶來社會效益。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郭道久:中國特色政治學要回答好時代之問】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中國政府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郭道久認為,回答好時代之問,中國特色政治學主要著力點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回答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一根本性問題。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學,就是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思想內涵、本質特征、基本方略、發展前景等重大主題,解決走什么路、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要問題,科學總結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重大理論。二是回答好中國特色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問題。制度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關鍵在于必須適合國情。中國特色政治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制度。這就是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所在。三是回答好中國國家治理實踐如何創新發展問題。國家治理的過程,就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安排下,由不同的國家治理主體借助一定治理工具、采取治理措施去治理目標的過程。顯然,國家治理會受政治制度、治理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因而也會產生不同的國家治理模式。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國家治理實踐,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政治學必須對此予以總結,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理論。四是回答好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推進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問題。中國特色政治學需要充分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內涵、制度結構、運行機制、顯著優勢、世界意義等,在深刻總結中國式民主經驗的同時,為世界各國提供可資借鑒的民主發展模式。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