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航(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國家高端智庫管理處)
從傳播學角度而言,理論傳播應該是一種具有立場性價值觀的信息傳輸,從思想上讓受眾認識真相、把握規律、看清方向。媒體要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在媒體形態疊生的環境下,把握傳播新特點,創新傳播形式,整合優化傳播渠道,真正提高理論傳播的現實性、針對性和解釋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自2020年6月推出了“黨校公開課”第一季,至今已經開展到了第十二季,從最初的TED演講模式到如今的多種媒體元素融合,不斷推出新的形式,黨校教師圍繞經濟發展、社會治理、黨史黨建和國際關系等熱點問題,通過通俗的語言、活潑的形式對黨的理論創新和建設進行解讀,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緊跟時代主題和社會熱點,在內容上精心策劃,用“講什么”體現理論高度和人文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理論創新推進一步,理論傳播必須跟進一步。理論傳播明確“講什么”,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打贏主動仗,占據制高點的基礎。理論傳播必須應時而動、服務大局,要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就必須把理論傳播與當下時代特點、社會討論熱點緊密結合,在關鍵時間節點強化對焦點問題的闡釋,引導民眾從理論高度系統思考社會發展的現狀。
“黨校公開課”策劃制作都是抓住大事件、大熱點,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黨的二十大、黨史學習教育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背景下制作的。“黨校公開課”緊密貼合這些重要時間節點,通過從經濟學、歷史學、文學、公共管理、國際關系等不同學科角度,突出思想性、學理性闡釋70年變遷中蘊含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以專家親身感受和經歷闡釋思想的理論精髓、精神實質、時代基礎和歷史地位,給觀眾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黨的理論,感悟不斷發展的理論成果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提升對黨和國家治理能力的信心。
二、清晰明確受眾定位,做好受眾的精確“畫像”,以“對誰講”確立理論內容的精準傳播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這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一句話。要取得好的說服效果,需要根據受眾的需求特點來策劃理論傳播的不同側重內容,“區別對待”才能真正適合需求。公開課作為一種比較流行的網絡傳播形式,受眾的覆蓋范圍較廣,年齡層次較多,要在受眾分化的前提下策劃內容,就需要對可能的受眾進行“畫像”,在所傳播的信息中精準增加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對廣大青年網民群體而言,他們接觸新媒體的機會和渠道更多,從新媒體獲取信息、了解環境、掌握潮流已成為他們的習慣。以“黨校公開課”的方式,向他們介紹黨的理論和制度對國家發展的核心推動作用,可以為他們解答許多困惑的問題。對有意了解黨校及黨校課程的新媒體受眾而言,黨校系統的課程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理論性,網民一般很難完整地了解和學習,因此會抱有神秘感和好奇心,“黨校公開課”成為他們了解黨校教師和黨校教學內容的一扇窗,滿足更多人傾聽高水平黨的理論課程的需求,了解不一樣的黨校老師。對各大高校的理論教學工作者而言,“黨校公開課”給他們提供了面對大眾傳播理論內容的新模式、新方案,這種模式是一種知識分享理念下的思想理論傳播,內容更“接地氣”,形式更“有范兒”,更能普及到群眾心中, 落實到群眾的行動中去。
三、發揮專家團隊優勢,在授課老師上綜合考量,以“誰來講”打造新媒體環境下理論傳播者新形象
理論傳播者在理論傳播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是理論工作者和研究者,自身需要具有扎實過硬的理論知識及聯系實際的能力,而且也是“媒體人”,需要具備利用新媒體平臺特點進行傳播的能力,是一種具備“復合型”能力的傳播主體。“黨校公開課”邀請的授課教師,既要有相對深厚的理論積淀和理論高度,還要擁有在新媒體舞臺上優秀的表達能力。公開課所邀請的授課教師都具備相對一致的優勢特點,就是塑造了新媒體環境下理論傳播者的良好形象,有助于打破大眾對理論傳播者和黨校系統教師的“刻板印象”。
第一是政治理論優勢。授課教師作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的青年學者,都具有較為豐富的授課經驗和教學實踐,長期為各級領導干部進行專業領域的教學,具備較高的政治意識和理論水平,在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上有著獨到的造詣,能夠保證“黨校公開課”內容的高質量、高標準。第二是專業學術優勢。教師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成果豐富,有著一定的學養和積淀,并且對理論的大眾化傳播有很高熱情,能夠以自身的學術能力保證公開課內容的高價值、高信息量。第三是授課風格優勢。授課教師們都有著豐富的在媒體“出鏡”的經歷,形成了獨特的媒體表現風格,在授課中根據自己講述的內容,在語言上或感性、或詼諧、或沉著,能夠讓受眾產生親切感和思想共鳴。
四、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在形式上細致布局,讓“怎么講”成為受眾喜聞樂見的品牌個性
新媒體環境中,新聞熱點事件更替加速,社會影響廣泛,言論呈現出碎片化、情緒化、觀點膚淺的特點,受眾對系統的、邏輯完整的理論傳播產品有著強烈需求。面對新出現的矛盾問題、焦點事件時,深度系統的理論分析可以增強媒體的權威性。“黨校公開課”突破了傳統理論大眾化的模式,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將理論以一種更加潮流,更加有吸引力的方式展現在受眾面前。
遵循新媒體視聽規律,科學架構課程內容。為適合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和“小屏”觀看的習慣,“黨校公開課”的單期時長都控制在18分鐘以內。在有限時間內細化各個部分的內容架構,在一個貫穿主題的前提下,通過由頭建立與觀眾的聯系,逐步進入主題,層層展開遞進后達到講述的高潮,最后以簡短有趣的總結收尾,在講述中融入精心設計的問題或懸念,強化情境代入,將核心觀點融入其中,將講述者肢體語言和口頭講述有機結合,從而嵌入個性形象,在講述中逐步塑造信任感,讓受眾信服并接受講述者的見解和理論觀點。
從“講理論”到“講故事”,讓理論以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大眾化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黨校公開課”堅持表述方式的轉換,改變學術化語言和概念性術語,在教師講述中以切身感受帶動觀眾進行思考,用有親和力的語言表達方式從實際生活中講出道理,使講述者用受眾最能接受的方式將觀點表達清楚。
輕量化媒體產品,運用輔助手段吸引受眾觀看。“黨校公開課”在作為媒體產品推送上力求輕量化,適合隨時隨地觀看。在新媒體平臺分發時,以生動鮮活的文案介紹公開課內容,并將授課文案精簡化,核心觀點在頁面中首先呈現,配以講述者心語。設計海報中著重將核心要素集中展示,通過提前發布預告,拍攝過程花絮制作Vlog,為觀眾提供“黨校公開課”的全方位介紹。同時,請受邀教師將公開課文案修改后再以理論文章的方式刊發,為觀眾提供更全方位的信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相引流,互為補充,形成立體化的內容發布,打出一套理論傳播的“組合拳”。
做好新媒體環境下的理論傳播,究其根本,還是以受眾為導向,優化傳播流程中的各要素,讓高質量的信息能夠以受眾歡迎的方式進行傳播,最終達成良好的傳播效果,讓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指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