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永林(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郝挺雷(武漢輕工大學管理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更加鮮明地樹立重視科技創新、加快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的實踐導向,促進文化產業實現全面轉型升級,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強高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現代科技的蓬勃發展、廣泛應用,催生出更能推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與生產方式變革的新質生產力。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驅動,以高科技為支撐,以高質量和高效能為指引,以文化創作生產為核心內容的先進生產力形態。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找準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連接點,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聚焦文化產業領域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堵點”“斷點”等薄弱環節,開展針對性研發,實現精準性突破,向文化產業領域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質量核心技術,鍛造出高科技支撐的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強大動能。
加強文化產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加強人工智能、自適應感知、新型交互模態等智能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開展人機交互、混合現實等關鍵技術開發,推動類人視覺、泛在物聯等智能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創新應用。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技術基點,圍繞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文創設計、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文化旅游等領域,開發以目標對象活動感知、深度交互式體驗為主的應用系統平臺和產品。面向文化產業重點環節強化科技攻關,加強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等環節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文化資源分類與標識、圖神經網絡算法、VR/AR虛擬制作等文化生產技術研發,開展文化產品多渠道發布等文化傳播技術研發,開展知識產權保護與侵權追蹤、輿情分析與內容安全監管等文化管理技術研發。
推動文化應用軟件和裝備制造的數字化研發。加強基于國產核心芯片和基礎軟件的8K超高清核心元器件及設備的研發和應用,推進5G+8K轉播系統的研發和應用。加強智能化的數字化采集、文化體驗、公共文化服務等專用文化裝備研發。推動各類文化裝備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低功耗、低成本方向發展。
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以創新為導向,立足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的功能定位,加速落實國家出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產業數字化等相關政策與規劃,高標準建設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級文化科學城,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科技創新平臺、文化科技產業集群。精心打造文化產業發展新高地,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拓展產業聚集優勢,提升文化產業集群化水平。依托科技城、大學科技園等,打造數字文化科技產業發展園區,推動國家網絡視聽產業園、人工智能產業園、5G+智慧廣電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支持高水平研究機構和數字文化新業態領軍企業在創意設計、媒體融合、游戲開發、影視動漫、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等領域建設國家文化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圍繞本地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化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應用。引導和支持文化產業園區建立完善的數字化建設標準體系,統籌推進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軟硬件一體化部署。積極探索文化產業園區數據大腦建設,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園區運行管理、產業服務、運營決策能力,賦能文化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升級。
發揮技術賦能作用,形成文化產業價值創新鏈。沿著產業鏈開展數字化升級、智能化改造,從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環節布局創新鏈。充分發揮數智技術的產業賦能作用,運用新技術對需求分析、研發設計、試制改進、加工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進行改造提升,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打造供應鏈數字化協作平臺,打通品牌、物料供應、生產加工、營銷等產業鏈多個環節,打造“研發+生產+供應鏈”的數字化產業鏈,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供需數據對接和協同生產,建設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的文化制造樞紐的關鍵節點。通過搭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網絡自動形成創新鏈,讓文化企業的需求與科技企業的能力高效匹配。依托自貿區、高新區、經開區等,根據創新鏈上各環節的需要,積極引進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加強與國際創新產業高地的聯動發展。
堅持協同創新發展,打造文化產業創新共同體。以“文化科技化”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新機制,推動跨區域開放合作,支持跨區域配置創新要素,深化區域經濟和科技一體化發展。整合區位相鄰、產業互補的各類科技園區、產業園區等,打造更多集中連片、協同互補、聯合發展的創新共同體。利用科技手段支撐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高水平特色文化產業集聚,破除產業鏈梗阻,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營商環境,建設高水平產業發展共同體,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園與科創園等創新平臺互動共享,讓文化和科技相互促進、創新和創意相得益彰。根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特點,加強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系統合力,引導形成“多學科交叉”“政產學研”一體化效應,促進文化產業和科技融合整體水平的提升。完善文化科技融合工作機制,建立順暢的管理體制,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達成文化科技的跨部門資源整合工作體系。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激發數字經濟活力,推動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并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這為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積極運用創新思維,運用文化創意、數字化技術、跨界融合等手段,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培育、發展更多新型文化業態、新模式,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利用數字化發展生產新業態。積極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量子加密、數字孿生、物聯網等技術,大力發展數字出版、動漫網游、網絡直播、數字娛樂等新業態,建設在線劇院、數字劇場等“互聯網+演藝”平臺。支持文化文物單位與融媒體平臺、數字文化創意企業合作,運用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開發館藏資源,開展智能講解和交互體驗等數字化服務。推進文化會展行業數字化轉型,支持舉辦線上文化會展,實現云展覽、云洽談,探索線上線下同步互動、有機融合的辦展新模式。加快發展在線研發設計,建立數字化設計與虛擬仿真系統。
利用數字化打造消費新場景。隨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的發展,順應大眾文化消費的實時化、沉浸式、互動化需求導向,盡快在文化消費終端布局人機交互、全息呈現、虛擬仿真等技術應用,打造更多綜合性文化消費新場景。發展全息互動投影、景區燈光秀等數字藝術展示產業,開展數字展館、虛擬景區等服務,開發沉浸式旅游演藝和娛樂體驗產品,提升旅游演藝、線下娛樂的數字化水平。推動沉浸式業態與城市公共空間、特色小鎮等相結合。加強元宇宙體驗中心和平臺建設,打造若干具備較高商業價值的旅游元宇宙IP項目,建設國內元宇宙內容創作高地。推動現有文化內容向沉浸式內容移植轉化,豐富虛擬體驗內容,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文化認知和審美享受。
利用數字化壯大文化產業新企業。大力支持有條件的數字文化新業態企業承擔國家重要科研項目,開展基礎性和前沿性創新研究,加強顛覆性技術創新。發揮龍頭文化企業的帶動作用,實施數字文化新業態領域大型骨干企業培育計劃、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計劃、中小企業專項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數字文化產業領軍企業和特色企業。實施中小文化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加快生產全過程數字化改造升級,加快中小型文化制造業企業實施智能制造優化升級。支持重點數字文化新業態企業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實施兼并重組,加快產業鏈關鍵資源整合,培育一批數字文化新業態“鏈主”企業。
當前,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為培育文化產業增長極的新動能、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文化產業發展實踐證明,新技術、新手段只有和優質文化內容供給相結合,才能產生強大的可持續的生產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發展的今天,只有堅持“創新驅動”和“內容為王”,大力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文化與科技雙向賦能、雙向奔赴、共同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