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謝地(遼寧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教授)
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學概括。對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進行統一籌劃、全面安排,不只是推動年度經濟工作的一種頂層設計,也是宏觀經濟治理理念的一種升華,對于以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大意義。
一
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條件。總供給是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社會總產品數量(包括實物數量和價值量兩個方面);總需求是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為了補償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而形成的對社會總產品的需求量(包括實物數量和價值量兩個方面)。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總量平衡,即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價值量平衡;二是結構平衡,即以實物形態表現出來的社會生產部門之間的平衡。總量平衡是結構平衡的必要條件,結構平衡是總量平衡的充分條件。為了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剔除商品貨幣關系,進而有計劃、按比例分配社會總勞動。
供求機制與價格機制、競爭機制是市場機制的基本架構。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個量的供給與需求的加總以后的總量概念,遵循著供給與需求的共同規律。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這一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是偶然的、暫時的,而不平衡是必然的、常態的,如何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起來,通過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的調整實現國民經濟穩健運行、健康發展是一個需要深入探索的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論,特別是根據總供給和總需求矛盾運動過程中矛盾主要方面的變化,創造性地提出我國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與此同時,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逐步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市場機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二
為了實現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同時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宏觀調控目標,必須處理好經濟運行短期與長期的關系。
一方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的宏觀調控應該而且能夠解決好經濟運行的中長期結構性矛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更好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這就需要加強供給側管理,激發經濟增長動力,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經濟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不動搖。另一方面,現實中并不存在“繞過短期,直達長期”的辦法,經濟運行只能是由一個又一個短期接續起來的結果。在國內外環境錯綜復雜的背景下,直面我國經濟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同時也不能忽略宏觀調控的短期調控效應,若干短期的接續過程就構成了“長期”,每個短期波動都會構成影響長期發展態勢的因素。這就需要高度重視以擴大社會總需求數量和規模為目標、以短期調控為主要特征的需求側管理政策的有效實施。
處理宏觀調控長期與短期的關系,就要協調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之間的關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一致的,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相互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用好需求側管理這個重要工具,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并重,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均衡。
三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于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在正常情況下,如果經濟循環暢通,物質產品會增加,社會財富會集聚,人民福祉會增加,國家實力會增強,從而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如果經濟循環過程出現堵點、斷點,循環就會受阻,在宏觀上就會表現為增長速度下降、失業增加、風險積累、國際收支失衡等情況,在微觀上就會表現為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居民收入減少等問題。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堅持兩點論,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一方面,暢通經濟循環最主要的任務是供給側有效暢通,以有效供給能力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創造就業和提供收入,形成需求能力。因此,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另一方面,擴大內需并不是應對金融風險和外部沖擊的一時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
事實證明,我國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投資需求仍具有很大空間。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7萬億元。2024年以來,隨著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協同發力、持續顯效,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持續釋放。2024年前10個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0萬億元,其中,10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比上月加快1.6個百分點,是3月份以來單月最高增速。以“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和“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為例,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有3000多萬人參與、帶動銷售超4000億元。10月份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家具類、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39.2%、18%、7.4%、3.7%,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個百分點。在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帶動下,前10個月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6.1%,對投資增長貢獻率超過60%。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效,我國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潛能將得到進一步充分釋放,轉化為拉動經濟穩定增長的澎湃動力。
四
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關系,涉及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兩個方面,應做好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給管理政策的相互配合。
需求管理即從需求側入手實施宏觀調控政策。需求管理包括需求總量管理與需求結構管理。其中,需求總量管理是指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增加或減少需求總量,以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大體平衡的政策。當總量失衡時,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增加或減少需求總量。在財政政策方面,在總需求不足時,政府可以通過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等方式增加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在總需求過剩時則采取相反的政策;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央銀行通過增加貨幣供給來增加總需求。反之,中央銀行可以減少貨幣供給以減少總需求。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較長的特征相比較而言,財政政策的作用更為直接,見效更快。 需求結構管理強調從結構層面解決失衡問題,進而實現總量平衡,其主要政策是通過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以改變投資需求、居民消費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凈出口需求的結構,以推動實現結構平衡。
所謂供給管理就是從供給側入手實施的宏觀調控政策,核心是供給結構管理。其主要特點:一是具有明確的靶向性,著力于調整個別部門的供給。二是其目標不僅在于實現個別部門的供求平衡,而且在于為國民經濟謀求長遠發展。因此,供給結構管理致力于淘汰落后部門和落后產能,降低企業杠桿率,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三是著眼于解決中長期問題,側重于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我國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給結構管理政策。供給結構管理通常要同需求管理結合在一起配合使用,才能發揮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保障;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項目資本金范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兜牢基層“三保”底線;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等等。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等。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重點任務時,特別強調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包括: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愿和層級;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等等。這些需求總量管理政策和需求結構管理政策的實施,旨在增加社會總需求數量、擴大社會總需求規模。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重點任務。這是以提升供給質量為目標的供給結構管理綜合政策,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需要,也是促進居民收入和經濟同步增長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