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鵬(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有必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具體到外交領域,就是要通過創新中國特色外交話語概念體系,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形象的全面認識;通過開拓中國特色外交話語傳播渠道,形成展示中國形象的立體網絡;通過優化中國特色外交話語敘事方式,構建塑造真實中國形象的故事模式,有效促進我國國家形象安全。
創新外交話語概念體系
外交話語概念是國家對外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保障。要糾正國際社會對中國形象的污名化,維護國家形象安全,必須著力打造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引,集學理性、民族性、時代性為一體的中國特色外交話語概念體系。
首先,通過建構具有高度學理性的外交話語概念,樹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形象。對外宣傳闡釋好黨對外交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意義,必須通過國外受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創新黨的外交政策相關話語概念,解釋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外交政策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外交政策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政策為什么“好”等道理,堅決抵制西方國家炮制的所謂“威權國家論”等錯誤認識,保障國家政治形象安全。
其次,通過挖掘具有鮮明民族特性的外交話語概念,展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東方大國形象。深入挖掘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解決當代國家在國際交往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也是體現文化自信,對外展示我國良好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徑。在外交話語概念的生成過程中,必須深入理解和把握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文化淵源,突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闡釋我國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睦鄰外交傳統,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發展思維,傳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基本價值遵循,強調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正確義利觀,展示克己復禮、立己達人的東方大國擔當,有效回擊“西方中心論”等輕視、貶低東方文化的錯誤觀點,促進國家文化形象安全。
最后,通過闡釋具有時代性、世界性的外交話語概念,締造為全人類保安全、謀福祉、促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內涵,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任務,這一原創性概念的提出為解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針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中國承諾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針對“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世界之問,中國提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人類的根本任務是通過團結協作解決全球性問題。這些對熱點問題的回應駁斥了西方國家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對維護我國外交形象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開拓外交話語傳播渠道
開拓多元傳播渠道是提升外交話語傳播效能的重要抓手,也是營造良好國家形象的有效方式。
一方面,要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傳統媒體因話語體例的規范性、話語內容的真實性、話語表達的嚴謹性已成為我國外交話語國際傳播的主要渠道,有效保障了我國外交話語的公信力,提升了話語的影響力。相對于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傳播形式更加自由,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傳播速度更加迅速,既可以增強外交話語的國際傳播力,也可以提升對國際輿論的引導力。在外交話語傳播渠道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兩類媒體的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既保障塑造國家形象的質量,又兼顧傳播國家形象的效率,加快構建以媒體融合促進國家形象建設的新格局。
另一方面,要實現國內傳播渠道與國際傳播渠道的整合。西方國家在傳播語言、傳播媒介、傳播范圍方面相對我國的優勢地位并沒有改變,我國國際形象以西方媒體“他塑”為主的現實仍然存在。提升國內媒體對國家形象的“自塑”能力,獲得與國家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是我國外交話語體系建設中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通過打造國際一流的新型主流媒體,提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效果,促進國家形象“自塑”能力建設。同時,還要善于借助國外媒體開展外交話語傳播工作,利用雙邊多邊領導人互訪、在華舉辦主場外交活動等契機,拓展與知華友華媒體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邀請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參與我國重大外交政策的發布與推進活動,消除國際社會對我國外交政策意圖的疑慮與猜測。主動回應國際社會關切,與抹黑我國國家形象的“排華反華”媒體開展輿論斗爭,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維護國家形象安全。
優化外交話語敘事方式
樹立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必須改變單一的官方話語敘事方式,強化外交話語的故事性敘事,在提高故事的真實性、接受度和感染力上下功夫。
以客觀敘事方式保證中國故事真實性,塑造可信的中國形象。讓中國故事打動人心,增強真實性,就要注意敘事視角的全面性,以客觀敘事方式抵消政治與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既要注意宣傳闡釋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的成就,也要客觀描述我國在政策推進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困難;既要突出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也不能忽視世界對中國發展的影響;既要注重中外政治合作敘事,也要兼顧中外經濟、文化合作敘事,以全面視角描繪可信的中國形象。
以情感敘事方式提升中國故事接受度,塑造可愛的中國形象。西方國家對我國的話語輿論攻擊總是傾向于憑借它們在敘事體系上的優勢,將我國的外交政策置于預先設定好的西方敘事邏輯中,將我國正常的發展需求妖魔化為“對外擴張”“債務陷阱”等。要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就必須扭轉敘事體系劣勢,借助情感敘事將“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解釋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背后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以“和平發展”駁斥“國強必霸”,以“包容普惠”駁斥“零和博弈”,以“立己達人”駁斥“債務陷阱”,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思維,塑造可愛的中國形象。
以生動敘事方式增強中國故事感染力,塑造可敬的中國形象。故事敘事需要大量生動翔實的事例作為基礎,我們國家在國際上做了很多好事,這是做好國際輿論引導工作的最大本錢。要增強我國外交話語的感染力,塑造可敬的中國形象,必須充分利用中國為推動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為當地謀發展的故事;利用好中國踐行大國責任擔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故事;利用好中國積極促進地區國家和解,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