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改革方法、新質生產力、澳門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海鵬:推動建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海鵬指出,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以工業化為核心、追求生產力進步的關鍵,會帶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在追求生產力進步(工業化、機械化、電子化、數字化、智能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科技進步)上是相似的,但帶來的生產關系變革差異巨大。資本主義靠戰爭、殖民、炮艦政策,靠圈地運動等暴力方式完成原始積累,推動生產力進步。生產力進步了,資產階級壯大了,資產階級發動革命取得政權,進一步推動生產力進步。中國式現代化與此不同。我們的原始積累不靠戰爭和掠奪,靠農業合作化提高農業生產力,靠輕工業積累資金,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重工業,基本上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自主工業體系。在中國式現代化概念觀照下,我們要反思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有關現代化理論、現代化范式的運用。我們要對中國式現代化概念進行學術性建構,建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體系指導下,研究中國共產黨在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過程中,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高速度高質量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使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明顯超過資本主義;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悠久綿長的歷史特性,如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支撐,矯正所謂“現代性”與“傳統”相對立的現代化范式。
摘編自《北京日報》
【董志勇:多措并舉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董志勇表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是提升政策實施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有效舉措,也是應對復雜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必由之路,是實現高水平安全的關鍵保障。當前,我國在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問題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宏觀政策取向不一致帶來的經濟后果影響著經濟穩定、增長動力與結構調整效率,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具有現實緊迫性。從實踐來看,增強我國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動態調整與能力提升,從政策協調機制、協商反饋調整、執行步驟優化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確保形成宏觀政策合力,推動實現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首先,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建立完善跨部門政策協調平臺,形成有效政策協調機制。在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過程中,政策協調機制可以確保各項政策方向一致、節奏協調、形成合力,從而更好地實現發展目標。其次,要堅持動態調整,加大政策執行的數字化建設,增強政策透明度和監督反饋。為實現政策同向發力和高效執行,應著力提升宏觀政策執行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構建政策數字化管理平臺,不斷提高政策執行透明度,全面提升宏觀政策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在以上兩方面基礎上,堅持提升政策執行能力,增強政策工具的靈活應用,兼顧經濟短期周期性波動與中長期結構性問題。
摘編自《學習時報》
【朱輝宇:堅持和運用正確的改革方法論,推動改革行穩致遠】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朱輝宇表示,新時代新征程,改革向縱深發展,各種矛盾和任務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只有堅持和運用正確的改革方法論,才能繼續推動改革行穩致遠。一是要充分把握好改革和法治的辯證關系。要堅持法治和改革同向發力、同步推進,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以全面依法治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一方面應充分把握改革之于法治的關鍵性作用,進一步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堅決破除束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鞏固改革成果中的積極作用。二是要在破立統一中深入推進改革。應立足當前改革面臨的新情況和新挑戰,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確保改革發展的連續性與開拓性,把準立的節奏和時機,堅持先立后破、穩中求進、有序推進。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只有自覺主動將該立的新事物、新制度、新模式和新方法真正立起來,改革中的破才有基礎和底氣。三是實現改革和開放的互促互進。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滯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不斷促進全方位開放;通過開放匯合作之力、聚創新之勢,不斷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四是全力推動改革舉措落實落細落到位。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和改革實效,處理好部署和落實的關系,解決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實現謀劃與貫徹、知與行的有機統一。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一鳴:在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進一步推動新質生產力孕育成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求變,也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選擇。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具體來看,新質生產力由以下變革催生:技術革命性突破——與以往科技革命主要替代體力勞動不同,以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不僅替代體力勞動,還將實現對腦力勞動的替代和對人的智力的拓展;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數據成為新型生產要素;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比如中國新能源汽車正是依靠科技創新賦能,在全球競爭中異軍突起。但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產業基礎、科技條件和創新能力來發展,不搞簡單化、一刀切,不搞一種模式。要避免認識上的一些誤區,處理好幾個方面關系,這主要包括: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關系、發展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關系、政府引導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關系、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金融支持的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和調整生產關系的關系、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和提升勞動者素質的關系。
摘編自《人民日報》
【支振鋒: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中國社科院臺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支振鋒表示,回歸25年來,澳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但同時,“一業獨大”曾長期困擾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博彩業頂峰時期曾占澳門生產總值約63%,如果加上和博彩業相關的酒店、餐飲、購物,則占比更高。對單一產業的過度依賴,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安全隱憂,也會擠壓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帶來一系列深層次問題。擺脫“一業獨大”,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澳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答題。當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成效初顯。澳門積極推動“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建設(即世界級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琴澳一體化深入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封關運行。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內涵不斷豐富,重點新興產業生機勃勃。澳門協和醫院開業運營,促進大健康產業加快發展。“澳門科學一號”探測衛星成功發射,打造了澳門高科技發展硬核實力名片。可以說,澳門已經打下堅實發展基礎,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乘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浩蕩東風,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實現更好發展,不斷開創“一國兩制”在澳門實踐的精彩華章。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