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趙鋒(北京農學院黨委書記)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站在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揭示了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任務,科學回答了事關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吹響了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時代號角。
高校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陣地,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要帶頭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自覺承擔起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歷史重任。對于高等農林院校來講,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一重大形勢判斷,面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對知識、人才、科技的迫切需求,更應自覺地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在農林領域的繁榮發展,不僅在“田間地頭”躬耕實踐、埋頭苦干,還要不斷從實踐經驗中提煉理論、豐富思想,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哲學社會科學對于“三農”發展意義重大
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任務更加繁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用五個“面對”、五個“如何”說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現實中遇到的重大困難問題和繁重任務,用五個“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充分說明了哲學社會科學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農業與哲學社會科學有著不解之緣。縱觀中國農業發展史,《齊民要術》等農書關于農業科學的發展記載有限,對于農業思想的闡釋卻十分鮮明,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而不是對立是中國農業思想的核心。有關自然和農業生產的思想,又深刻地影響到中國特有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所以中國的農業發展史更是一部文化發展史。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沉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中,凝結在無與倫比的唐詩宋詞中,也淬煉在古代先哲的思想里。
新時代,“三農”問題的解決更加需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建設農業強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論述,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的重要戰略部署,勇于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黨的“三農”理論實現了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創新發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實踐中,取得成果的同時又存在著諸如農業結構調整不足、農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存在低俗文化和愚昧風俗等“三農”問題,迫切需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探索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新措施。無論是追溯歷史還是觀照當下,對于農業來說,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農林院校應站在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高度,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地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
高等農林院校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成效明顯
哲學社會科學與農業自然科學就像鳥的兩翼、車的兩輪,相輔相成,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相互割裂。新時代以來,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扎實推進,農林自然科學的穩步提升,農林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馬克思主義學院整體建設水平顯著提升。農林院校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多個農林院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省市重點建設馬院,新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重視應用研究,相繼成立農村黨建研究中心,注重圍繞“農林”特色下功夫,將“紅”的底色與農林院校“綠”的特色緊密結合,服務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主戰場。重視人才培養,培育壯大思政課教師隊伍,立足農林院校校史校情和行業背景,為農林學子講授生態文明、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三農”發展等“綠色課程”,培育和打造具有農林特色、農林味道的思政課精品課程。充分發揮鄉村振興“大思政課”的作用,為農村不斷培養和輸送大量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農林人才。
學科建設凸顯特色、社會服務成效顯著。農林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不斷聚焦,緊密圍繞“三農”問題,緊緊把握“三農”發展,大力推進農村黨建、鄉村振興、鄉村治理、城鄉融合發展等特色學科和特色方向建設,推進“新農科”建設,著力構建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持續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高水平理論文章和學術專著,有力擴大了農林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影響力。農林院校師生積極投身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建設鄉村振興研究院,探索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的特色模式,政策解讀、提供咨詢、開展培訓、技術幫扶,并在廣泛實踐的基礎上開展理論研究,豐富黨的“三農”理論,成效顯著。
智庫建設力度增強,學術氛圍日益濃厚。農林院校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中,主動提高站位,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推進具有農林特色的智庫建設,致力于對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重大問題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咨詢。積極舉辦農林業各類發展論壇、高水平年會、高端學術論壇,成立農林院校協同發展,廣泛深入研討交流,產生良好學術影響,為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貢獻農林院校智慧。同時還進一步加強農林院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發展,為更多學術成果的產生搭建溝通交流平臺。
新時代高等農林院校在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中大有可為
新時代新征程,我國農林高校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十分有利的發展形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完善與不斷發展,為我們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根本保證和強大理論武器;新中國成立75周年、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新時代10多年來的歷史性變革和偉大成就,特別是“三農”領域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形成的一系列寶貴經驗,為我們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和實踐基礎。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使命、新要求,作為高等農林院校,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制度,以育人育才為中心,進一步加強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構思,與農林院校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始終保持強烈的“三農”問題意識和服務“三農”的宗旨意識。要結合自身發展基礎和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或振興計劃,以建設成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農林特色、與學校發展定位相適應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體系為目標,實現哲學社會科學與農林自然學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不僅要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更要注重效果導向、結果導向,以胸懷“黨之大計”“國之大者”的責任和使命,以強有力組織領導和實施保障,奮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
要以體系構建為主線,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不斷創新和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既要深入推進學科分類發展,又要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既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要聚焦問題,力爭重點突破,全面提升高等農林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整體實力和水平。要以現實和生產實踐中“三農”領域和鄉村振興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研究目標,大力推進新農科、新文科協同發展,推動現代農林等自然科學學科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研究潛力的學科群,加強對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的戰略性、前瞻性、系統性研究,切實發揮好“智囊團”“思想庫”“人才庫”重要作用,加快推進理論與實踐成果轉化應用,為農林院校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更好地服務于“三農”發展和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建設。
要提升話語體系創新能力,推進學術話語的大眾傳播。對于農林院校來說,在傳播媒介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自特點,針對不同的傳播內容選擇合適的傳播形式。在傳播內容方面,農林院校要對科普工作進行前瞻性思考,科普是學術話語大眾傳播的典型應用,農林院校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儲備和研究領域與大眾生活契合度最高,目前是開展科普工作的“最佳候選”。同時,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對于農耕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農林院校又是“中堅力量”。科普和農耕文化,最能體現中國特色,也是強化中國話語國際傳播的突破口,做好科普工作和農耕文化的傳承將是農林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創新的主攻方向。
“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作為農林高校,要時刻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強農興農時代使命,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深入研究、闡釋和解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三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培根鑄魂作用,努力為培養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建設教育強國和農業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