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雷鳴(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單菁菁(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是海洋大國,海洋事業關系民族生存發展,關系國家興衰安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這是中國適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形勢、推動海洋高水平資源安全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進入新時代,海洋在我國發展大局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打造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新格局,亟須健全資源評價、空間規劃、修復治理、監督管理、保障機制等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新機制,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人海和諧共生作出積極貢獻。
踐行新理念
堅持生態優先理念,打造人海和諧共生新格局。尊重自然、生態優先是中國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的基本原則。我們要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體布局之中,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中國堅持底線思維,生態優先,客觀認識海洋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不斷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并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截至2023年,我國聚焦人類活動最為頻繁的近岸海域,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約15萬平方公里,覆蓋了99%的紅樹林、91%的珊瑚礁、89%的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為全面認識海洋生態本底、精細化開展海洋生態評價和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
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打造海洋區域協作新格局。一體保護、系統治理是中國海洋資源保護開發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中國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以重點攻堅與系統治理并舉,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對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等三大重點海域進行系統部署,開展綜合治理攻堅戰。截至2023年,已累計整治修復岸線475千米、濱海濕地1.67萬公頃,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面積比例為67.5%,較2020年提升了8.8個百分點。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打造綠色智能轉型新格局。創新驅動、科技引領是中國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的戰略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青島時強調“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中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強化海洋技術創新,運用天、空、地、海一體化手段,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國家海洋創新指數報告》顯示,2023—2024年度我國海洋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歷史新高,海洋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增長了15%和10%,海洋知識創造和科技成果轉化取得重要突破。
堅持開放共享提升,打造海洋合作共贏新格局。胸懷天下、合作共贏是中國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的全球倡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中國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以實際行動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切實履行國際海洋公約。2017年,中國在聯合國首屆海洋可持續發展會議上發出“構建藍色伙伴關系”倡議,推動“珍愛共有海洋、守護藍色家園”的國際合作。在2022年聯合國海洋大會上,中國發布《藍色伙伴關系原則》,發起“可持續藍色伙伴關系合作網絡”和“藍色伙伴關系基金”。目前,中國已與5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海洋領域合作協議,對聯合各方切實推動全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探索新機制
為進一步踐行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的新理念,打造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新格局,應加快構建和完善資源評價、空間規劃、修復治理、監督管理、保障機制等制度體系,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新機制。
建立海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機制。積極推進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雙評價”)機制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中的應用。首先,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確定和識別海洋空間的主導功能,如漁業用海區、工礦通信用海區、游憩用海區等不同功能分區。其次,借鑒陸地“三區三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種類型的國土空間,以及分別對應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三條控制線)劃定經驗,開展海洋生態多樣性評價、海岸侵蝕與防護評價等工作,完善海洋生態空間、海洋開發利用空間等“雙評價”關鍵技術。最后,探索海洋空間用途管制,實行“分級+分類”的管制模式,增強海洋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綜合承載能力,提升特殊功能區的綜合保障能力,確保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協調統一。
完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空間規劃機制。海洋空間規劃是海洋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完善海洋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有利于提升海洋資源配置的精準性和利用效率。在宏觀層面,需要完善陸海統籌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一張圖”,強調陸海資源保護利用的統籌性、系統性。在中觀層面,應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海洋功能分區、海岸帶發展、海洋產業布局等專項規劃,并注重與已編制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各類涉海規劃進行充分銜接。在微觀層面,應因地制宜加強陸海兼具的海岸帶、海洋發展區、海洋保護區等詳細規劃,為各類海洋空間的合理開發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創新海洋資源環境保護修復治理機制。應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有序開展海洋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創新構建系統治理、科學治理、協同治理機制。首先,堅持系統治理。探索推進從山頂到海洋一體化保護與治理機制,因地制宜進行海堤開口、退墾還海、岸線修復等綜合整治工作。其次,堅持科學治理。借鑒浙江寧波梅山灣互花米草生物治理、山東日照海龍灣海岸線生態修復全程綠色施工等模式,構建和推廣“科技借力、科學治理”的海洋環境修復治理模式。最后,堅持協同治理。注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聯動性,通過數字化手段、信息技術的應用,構建橫縱結合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協作機制。
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監督管理機制。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監督管理機制,強化權威性、加強協調性、注重操作性,目標是實現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首先,堅持依規管理。以涉海法律法規作為法定依據,強化海洋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其次,創新智慧管理。積極推進海洋信息化建設,構建海洋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實現用海智治、海岸智美、海況智判等綜合場景應用。最后,強化監管合力。倡導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等涉海部門協同管理,完善監督管理工作運行機制,共同維護正常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秩序。
強化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保障機制。構建和完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保障機制。在法治規范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陸續頒布出臺《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島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并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多項國際涉海環境公約,未來應進一步完善地方配套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落實海洋環境保護的地方責任。在科技支撐方面,應繼續加大海洋領域科技投入,創新海洋領域的重大理論與關鍵技術,培養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的專業人才隊伍,完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在資金籌措方面,政府應將海洋資源開發保護資金納入公共預算支出管理,以政府投入吸引和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多渠道、全方位籌措資金,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投入機制。在宣傳引導方面,應擴大宣傳不斷增強廣大干部群眾保護海洋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共管的工作合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13VHQ0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