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細嘉(南昌大學江西發展研究院教授)
鄉村旅游是依托鄉野風情、鄉風文化及鄉村百業等形成并與之互惠共贏、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產業形態。鄉村旅游核心資源要素穩固性強、帶動農村發展效應好,是推動農民就地發展致富的靈丹妙藥,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堅實載體。有效平衡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的主體利益,建立權力制衡、制度約束、價值認同、主體共享的“鄉村旅游治理共同體”,是鄉村旅游邁向互惠共生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
參與主體的多元化
進入新時代,鄉村旅游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基本達成共識,認為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社區組織、居民、旅游開發企業及游客等多元利益主體,每個群體具備各自獨特的職能和利益訴求。由于復雜的利益相關者構成,利益分配問題一直是鄉村旅游健康有序發展的制約因素。加之當前構建利益協調機制缺乏足夠經驗,生產關系仍相對滯后,以下五類主要的利益沖突場景仍較為突出。
一是監管與被監管之間的利益沖突。鄉村旅游領域監管與被監管間的利益沖突加劇,影響利益相關者關系。二是土地價值與經濟效益訴求之間的沖突。鄉村旅游崛起伴生土地價值與經濟效益沖突,激化利益相關者矛盾。三是當地居民負外部性補償不足。鄉村旅游治理中,居民負外部性補償不足加劇利益沖突。四是政府職能部門多維目標利益沖突。鄉村旅游發展中,政府作為關鍵治理者,面臨多維目標下的利益沖突與挑戰。五是旅游產品開發與旅游體驗錯位匹配。鄉村旅游發展中,旅游產品與游客體驗錯位日益嚴重,激化利益相關者矛盾。
合作共榮的共生路徑
互惠型鄉村治理機制缺失的充分必要條件是信息流通不暢、權力關系不明、利益分配不均、治理機制不活、參與主體不全。所以,鄉村旅游共生模式是推動建立互惠共生的鄉村旅游治理共同體的關鍵策略,核心在于通過合作與共存,構建旅游業、社區與自然環境間的和諧共生體系。該模式涵蓋五大核心要素:社區參與自治,確保居民在旅游發展中擁有話語權;文化保護與傳承,維護鄉村文化的獨特性與活力;生態環境保護,保障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經濟發展與社區收益,促進經濟多元化增長,惠及當地居民;提升游客體驗與服務質量,增強鄉村旅游吸引力。
共生模式的發展遵循“點共生和間歇共生至連續共生和一體化共生”的演進路徑。點共生階段,農民與游客通過民宿、餐飲等短暫交易實現互利,為雙方帶來即時收益;間歇共生則體現在旅游旺季時,鄉村景區與游客間的相互依賴,推動季節性經濟增長;連續共生進一步加深了農村社區與游客間的長期互動,構建了基于信任與支持的合作網絡;一體化共生實現了社區、游客與自然環境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此過程中,對稱互惠共生作為理想狀態,強調游客與農民間的平等合作與利益共享。農民提供特色體驗,游客則以合理消費和尊重回饋,雙方共同促進資源保護與文化傳承,實現雙贏。這種模式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行體驗,也為農村社區帶來了經濟活力與環境保護的雙重效益,是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鄉村旅游共生模式下,資源共享機制、協同創新機制、競爭與合作機制、共生伙伴選擇機制發揮核心驅動作用,其中的共生伙伴選擇機制包含目標一致性、互補優勢、信任與合作意愿、管理模式與機制、可持續發展導向等要素,是推動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通力合作、和諧共生的內在動力。
在權力、制度、認同、利益、共享等影響互惠型鄉村旅游治理共同體建構的五個關鍵變量中,權力是基礎,制度是保障,認同是關鍵,利益是抓手,共享是目的。權力制衡性、制度約束性、價值相容性、主體間認同性(地位與身份的平等性)、信息通達性、利益共享性、義務和責任利他性等是該共同體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鄉村旅游共生模式,能夠使五大變量得到充分的優化配置,使鄉村旅游各利益相關者的效用得到帕累托改善,使鄉村旅游業的總效用得到有效提升,為建立互惠共生的鄉村旅游治理共同體打下堅實基礎。
利益互惠治理機制構建
互惠型鄉村旅游治理機制是高級共生形態的“鄉村旅游共同體”,是各利益相關方之間建立合作與共贏關系,實現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目標,實現鄉村旅游利益、治理、命運“三合一”共同體的社會建構。
基于鄉村旅游共生模式構建互惠型鄉村旅游治理機制。從產業鏈系統來看,離不開價值共創機制。這一機制的核心邏輯在于通過產業融合實現價值的共同創造與提升,以增強鄉村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具體措施涵蓋促進鄉村旅游與農業、文化、科技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并不斷提升旅游體驗的質量。通過產業間的相互滲透與協作,豐富旅游產品的內涵,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為了促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與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文化鏈系統價值共創平臺的建設也至關重要。該平臺旨在通過多元合作的方式,促進政府、企業、居民及旅游從業者等各方主體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緊密合作。具體措施包括積極保護和恢復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如古建筑、古鎮村落等。同時,大力展示和推廣當地的傳統工藝與民俗文化,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能夠親身體驗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激發鄉村文化的內在活力,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從生態鏈系統來看,必須構建價值共榮機制,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即在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必須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具體措施涵蓋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與治理、推廣生態旅游產品、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等。通過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旅游發展模式,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從關系鏈系統來看,關系型價值共創與社會協商型價值共創兩種模式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關系型價值共創強調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相互理解、信任與協作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這種模式要求各利益主體在旅游發展過程中保持緊密的聯系與溝通,共同應對挑戰、分享機遇。而社會協商型價值共創則更加注重通過對話、交流與協商的方式解決旅游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各利益主體在平等、開放、透明的平臺上討論與協商,共同制定旅游規劃、安排資源利用與分配等事宜,以實現旅游業與社區的共同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