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麟學(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長聘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七個聚焦”,其中包括: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這三個聚焦看似各自獨立,但從依托美麗城鄉、以文化賦能高品質城鄉空間的角度看,三者恰好形成了一個交叉呼應的整體,展現出中國美麗城鄉空間創新與文化強國建設相互促進的巨大潛力。
城市和鄉村空間是文化的重要載體。2024年巴黎奧運會歷史性地以塞納河、標志性公共建筑乃至“奧斯曼街區”作為奧運會的流動舞臺,展現出文化賦能城市空間的無限可能。法國哲學家、批評家、詩人巴什拉在《空間的詩學》一書中寫道:“被想象力所把握的空間不再是那個在測量工作和幾何學思維支配下的冷漠無情的空間。它是被人所體驗的空間。”中國的詩學視野同樣蘊含著豐富的空間文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們對各類城市建筑空間的理解。當美麗城鄉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舞臺,空間的文化創新變得越來越迫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文化建設既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課題,也是滿足人民生活品質、打造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文化建設將為中國美麗城鄉和生態文明發展提供強大的助推力。
文化賦能城鄉公共空間創新治理
面向公眾開放的城鄉公共空間,是城市和鄉村最具魅力的地方,城鄉公共空間的創新治理是文化建設賦能的重要方面。今天的美麗城鄉空間建設具有了新的內涵要求,不僅限于更好的功能有無、空間尺度、活動支持等,更對空間的體驗和感知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開放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社區價值、遺產價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所謂的“可感知的情緒價值”,而所有這些都與文化息息相關。頂尖國際文化大都市普遍具備全球地標性的文化公共空間,并與核心文化產業相關,承載著實質性的文化活動。這些文化公共空間不僅是城市氣質和品位的縮影,也是集中體現著城市文化集聚力和輻射力、傳播力等的重要載體,是引領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以擘畫和建設中的雄安新城為例,《雄安新區建設規劃綱要》提出了“塑造中華風范、淀泊風光、創新風尚”的營城目標,這既意味著對傳統中華空間文化和營城規制的繼承,也強調在此基礎上的推陳出新。其中,自然、傳統、智能與當代融為一體,成為創造城市當代公共空間的規劃典范。此外,城市更新正在成為當下城市空間演化發展的重要形式,例如,在近年來的城市建設中,上海擁有一批與國家戰略和城市治理理念緊密關聯的標志性文化公共空間,如“一江一河”“黃浦江兩岸貫通工程”等。其中,黃浦江兩岸城市空間的更新實踐,很好地體現了城市標志性公共空間在城市精細化治理中的復合性載體作用,以及空間更新實踐與文化建設機制在城市治理宏觀導向中的適配及催化作用。
優秀文化賦能城鄉社區復興
著名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其《21世紀的都市社會學》一文中認為:空間不是反映(reflect)社會,空間是表達(express)社會,它是社會的基本維度之一,無法從社會組織及社會變遷的整體過程中分離出來。優秀文化通過影響城鄉社區,提供了空間社會實踐的豐富場景。當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以文化挖掘與再生帶動城鄉空間和社區復興,成為一個重要的使命和策略。
例如,在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理念的策源地——楊浦濱江,以楊浦濱江大橋公園地區為例,依托城市更新打造文化景觀復合體,上海市政府在楊浦濱江書寫了“人民城市”的示范標桿。同樣,在“美麗鄉村”的國家戰略下,將人民理念擴展到中國鄉村公共空間的營造之中是理論研究與實踐的一個長期方向。浙江神壇村是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馮雪峰的故鄉,通過“文學小村與雪峰文學館”的規劃設計,挖掘鄉村鄉土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這個僅有60戶人家的美麗山村被改造成一個獨具特色的鄉村公共藝術作品,中國作家協會在此設立了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文學館的建設帶來整個村莊的更新,“文學小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與關注度。
文化軟實力帶動城市提質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以往的研究中,中西方相關理論界多注重國家意義上的“軟實力”研究,多從文化、教育、意識形態、政治價值等方面來分析國家“軟實力”的競爭,而城市文化軟實力則是國家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體現。學界目前對文化軟實力與城市發展問題已經有所探討,但與當今中國城鄉正在進行的重大社會實踐相比,這些探討還遠遠不夠。對標全球城市發展進程,城市軟實力是城市實力之基,是高階競爭,是領先戰略。
中國城市與鄉村軟實力的發展引人矚目。以上海為例,其近年來將提升城市文化驅動力作為提升城市“軟實力”的著力點之一,堅持以文興城、以文塑城,讓文化“軟實力”成為助力城市發展的“硬支撐”。上海作為現代化城市,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實踐和文化積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物質形態和海派文化。在新時代更是提出加快推動國際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級、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今天,重新探討城市發展中文化驅動的軟實力問題,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特別是面向未來、面向全球,開啟了一個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智能時代,文化建設如何適應這種智能時代的需求,如何在文化、空間、產業、治理等多維度協同的基礎上,建立面向未來的城市文化新形態和新格局,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成為當下亟須探索的重要命題。
伴隨城市空間創新,上海多年前建立了以“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為代表的創新探索。其以促進上海的轉型發展、推動城市有機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打造上海城市魅力、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競爭力為綜合目標。“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將原來活躍于不同網絡層級的諸多元素進行了網絡性重構,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綜合性媒介形式與傳播關系網絡,以此觸發城市標志性區域之間的主題性聯動、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主觀意向的交融,即通過人們的交往與空間更新實踐的重合以及人們的空間體驗行為與城市公共空間、歷史記憶的相遇,重新定義了城市空間形象的構建所依托的載體。這使上海市成為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的生動示范。
城鄉國際傳播使文化機制建設效能倍增
“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的呼聲日益強烈,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關注與日俱增,期待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發揮更大作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而由中國廣袤的城市與鄉村構成的獨特品牌與形象,成為傳播中華文明當代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
在當代城市復合化、精細化、智能化發展的背景下,單一學科、單一資源難以解決復雜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與傳播問題。依托建成環境的人性化、文化性、微尺度和可溝通性,超越“現代城市”的傳統敘事框架,充分關注傳播在宏觀城市治理、中觀城市區域發展與微觀城市日常交往等不同層面的整體性連接作用,變得日益關鍵。
城市以標志性空間成為城市文化構建和傳播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媒介,通過與其空間內社會、傳播實踐的緊密關聯,共同構建根植于城市生活的多元流動的傳播網絡,展現了強大的軟實力要素力量。這需要建立適配當下城市建設階段與智能媒介社會語境的集文化內涵、空間載體、產業轉化與傳播協同于一體的全球城市文化建構與傳播的跨學科研究。將標志性的城鄉公共空間整合進當代城市文化軟實力范疇內,使其成為城鄉文化不斷向外輻射的有效中介。依托標志性城市空間實踐,積極探索如何更緊密地結合當下智能城市大型技術系統,以跨學科方式體系化地建構集“技術、空間、社會、溝通”于一體的城鄉文化空間與國際傳播整體性結構。重視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與城市價值觀、國家歷史文明和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的新型國際傳播體系,是塑造城市文化軟實力值得嘗試的新路徑。
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中國城市化率已接近70%,但也顯露出一系列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例如,城鄉融合不夠;城市轉向內涵式發展需求,原有的粗放式模式失效;傳統鄉村村落被遺棄,需要進一步拯救、保護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和建設美麗中國,為中國城鄉提供了歷史性機遇。通過新一輪文化發展與機制改革的重大舉措,將文化賦能美麗城鄉空間創新,以包容性城鄉文化和綠色低碳生態文化帶動美麗中國的進一步提質,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時代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