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主體性、經濟發展、區域綠色發展、新型城鄉關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忠暉:堅定文化自信,鞏固文化主體性】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忠暉表示,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境遇、精神狀態、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折射出一個民族對其自身文化的自為狀態和自信程度。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前提是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同、由衷自信,并在此基礎上自覺理性地維護和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價值。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始終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以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獨特稟賦和突出優勢。首先,在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中鞏固文化主體性,需要堅持自信自立。只有保持文化上的主體性,才能確保在文明交流交鋒交融中不被“同化”“融化”,夯實自身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根基。其次,鞏固文化主體性,既要善于從時間維度推動古與今的傳承,也要善于從空間維度促進中與外的交流,在與外來文化相遇時,既能自覺自省,又能互尊互重,且在此基礎上產生積極的適應性與成長性。與此同時,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與時俱進是我國文化不斷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鞏固文化主體性,要統籌兼顧繼承與發展、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只有在實踐創造中不斷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不斷實現文化進步,才能始終掌握文化領導權,以先進思想文化引領社會發展進步。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斌: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斌認為,總的來看,我國經濟近十多年來在供給結構、需求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呈現出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特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我國經濟增速近年來有所放緩,但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居于前列。這充分表明,我國經濟依然處在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穩步邁進的軌道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舉措,立足我國國情,充分吸取借鑒國際經驗和教訓,體現經濟發展規律,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能夠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們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并確定了明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到實處,我們有能力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摘編自《人民日報》
【涂圣偉:構建新型城鄉關系,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涂圣偉指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既不是將城市和鄉村相關領域制度簡單合并相加,也不是局部修修補補的改革,而是基于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而進行的系統性、整體性重塑。一是要立足城鄉統籌處理好人地關系。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必須立足城鄉兩大空間、突破傳統人地關系邏輯,通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人地適配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人口流動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有機結合。二是提升城鄉人口分布與公共資源的空間匹配性。必須把握城鄉人口結構、發展形態變化趨勢,優化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機制,在強化公共資源配置均等化的同時,提高配置效率。三是基于功能融合建設城鄉發展共同體。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拓展農業多重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促進城鄉功能深度耦合。四是通過發展生產力創造城鄉融合的物質條件。創新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發揮新型工業化對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強城鎮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并通過技術擴散、產業融合等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在處理好以上四對關系的基礎上,當前要全面落實重點任務健全制度體系,重點在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率先構建縣城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二是加快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三是建立城鄉公共資源高效配置機制;四是形成更加完善的農村基礎制度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陶利霞等:推動綠色低碳產業跨行政區合作發展】
重慶工商大學陶利霞,西南石油大學羅胤晨,云南大學文傳浩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是新時代新征程黨中央對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跨行政區合作發展”可為綠色低碳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也能促進綠色低碳產業構筑跨區域合作發展新優勢。面對新時代應對綠色低碳轉型壓力、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要素流動受阻等挑戰及現實需求,在持續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過程中,亟待面向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方向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首先,夯實制度保障聯動機制,體現綠色低碳產業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特色。一方面,政府、地方部門之間積極探索產業跨行政區合作路徑,做好綠色低碳產業跨行政區合作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市場在跨行政區經濟之間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碳市場和碳稅協調配合的體制機制。其次,探索區域戰略協作機制,形成綠色低碳產業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模式。一方面,探索形成行政區與經濟區互補模式。另一方面,以“飛地”模式促進跨區合作,推動區域“縮差”協調發展。再次,優化低碳產業協同機制,為綠色低碳產業跨行政區合作發展創建“新”路徑。一方面,以數字化引領綠色低碳產業跨行政區合作發展,促進產業數字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鼓勵企業跨行政區運營,加快推動產業跨行政區合作發展,協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生態環境保護。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