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科技創新體系化、高質量供給、人工智能賦能文化傳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典: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典認為,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展并率先實現現代化。一些西方學者宣揚資本主義文明是普世的文明形態,一些人也因此形成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錯覺。這些觀點,并不符合人類文明發展演進規律。應當看到,西方社會學概念和理論的產生有其特定歷史文化情境。隨著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資本主義文明的固有矛盾不斷暴露,西方社會學知識體系也面臨解釋力的危機,需要在交流互鑒中不斷拓展學術視野。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華文明土壤中生長和壯大起來的,是在深厚歷史積淀上開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出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制度安排、發展軌道等,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大創新。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充分吸收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知識體系脈絡,探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社會發展規律,將為建設文化強國、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作出社會學貢獻。構建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形成中國特色并增強主體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鋒:把握融合發展新生態,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研究員李鋒指出,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以及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正發生深刻變革,新知識產生于應用情景的情況越來越多,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交叉的情況越來越多,既尋求拓展知識又針對具體目標的應用基礎研究越來越多。同時,科技創新的高競爭性與高研發成本等趨勢不斷增強,全球技術創新越發呈現出多點迸發、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新特征,研發活動呈現出非線性、系統性和網絡化等新特點,科技創新由過去單一學科、單一組織、單一部門為研發主體的分散封閉低效運作模式,演變為多學科、多部門共同參與和合作研發的協同創新模式。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國必須打造橫向覆蓋多學科多領域、縱向貫穿產業鏈上下游的網絡化協同創新機制,加快構建高層次、高效率的協同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宏觀管理的前瞻性和協調性,從體制機制上增強科技創新和應急應變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制度保障。構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生態,需要充分考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關鍵是要確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鵬: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李鵬認為,從市場運行和國民經濟運行角度看,供給與需求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推動各項政策、措施協同發力,著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一方面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加快實體經濟和區域發展轉型升級進程,增強投資對優化產業結構、城鄉區域結構的關鍵作用,加快提升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部門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加強財政與金融政策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讓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等公共產品的供給,增強民營資本積極擴大產業投資的積極性。同時,大力實施城市更新,提升中心城市消費能級,持續加大公共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加快改造、提升能夠適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商貿物流體系,構建公鐵水空“四位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著力降低物流成本,暢通供應鏈物流鏈。
摘編自《學習時報》
【曲茹:以人工智能賦能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國際傳播】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曲茹指出,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在人工智能和人機交互等新技術的數字文明基礎之上,當代傳播強大的數據處理、模式識別與智能化生成能力,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國際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具體來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內容生產區別于傳統的專業機構生成內容和用戶生產內容的模式,擁有更加充足的算力,能夠超越創作主體人的精力、體力以及記憶力的限制,能夠加快國際傳播智能化內容生產,實現持續性、大規模自動化的文化內容創作,生成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文化內容;推動傳統文化數字化形態轉變,提高傳統文化資源轉換為數字形態的效率和準確性,生成符合現代審美和受眾需求的文化內容;挖掘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對其進行符合時代發展與審美需求的改編和再創造,生產出具象化的虛擬形象,促進傳統文化的沉浸式活態傳播。但目前全球通用的大模型數據訓練集中中文語料占比較低,導致人工智能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有限,要加快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主流價值相關語料庫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跨學科專項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開展以主流價值為導向的數據分類、匯聚與運行工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料的建構與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等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動體驗,加快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的轉化,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真正的中國智慧,也將傳統文化推向更大的世界舞臺。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