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鹿春江(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改革開放所所長、研究員),劉沛罡(北京市發展改革政策研究中心改革開放所副研究員)
強化“高質量經營主體”的培育,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求的重要內容。
抓住了經營主體,就抓住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
什么是經營主體?經營主體是指在我國境內,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
可以說,經營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國民經濟統計的基礎細胞。經營主體健康與否,關乎經濟正常運轉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經營主體越具有活力,市場經濟就越活躍、越繁榮。抓住了經營主體,就抓住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
從改革史看培育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經營主體的培育可謂步步深入。以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包產到戶為標志,逐漸形成完善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培育了農村經濟的經營主體。后又提出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城市國有企業推行政企分開的廠長(經理)負責制,城市經濟的經營主體開始培育。后又提出股份制試點,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五大支柱”,經營主體被置于首位。后又提出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后又提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允許非公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非公企業與其他企業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進入新時代以來,又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并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鞏固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經營主體地位。二十屆三中全會又提出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特別是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這是我國首次制定專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
可以看出,經營主體培育一直是歷次重大改革政策的重要內容,甚至是核心內容。通過加快培育甚至重構部分領域的經營主體,釋放出了新的生產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聚了磅礴力量。
為應對國內外經濟壓力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必須加快培育“高質量經營主體”
從外部環境看,美西方國家科技封鎖、外企撤資承壓、國際貿易脫鉤斷鏈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等風險和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甚至變本加厲。從內部環境看,經濟結構性問題突出,有效需求不足,預期偏弱,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領域風險隱患較多等問題仍將在一定時期持續。
從北京來看,北京即將邁入人均GDP3萬美元的發展階段,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中,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的邊際收益逐漸下降,出口持續平穩,產業投資和消費將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從產業方面來看,傳統支撐力持續減弱。北京市服務業占GDP比重已超過80%,金融業和信息服務業比重皆接近20%,均呈階段性見頂之勢;科技服務業規模雖全國領先但增速明顯放緩。工業占GDP的比重下降至約11%,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雖保持超過20%的增速,但10億元以上制造業大項目儲備較少,“缺大少新”問題較突出。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在科技創新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受租金及人工成本高、企業發展不同階段支持政策不連續、各地政府對優質資源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出現了一些優質高新技術企業遷出北京的現象。
從消費方面來看,服務消費供給主體亟待培育。與商品消費不同,服務消費具有多元化、個性化等特點,但長期以來,北京市的服務消費,特別是在養老、教育、文體和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主要由央國企和事業單位提供,缺乏多層次、多類別、多樣化的供給主體。相關研究表明,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完全倚重體制內經營主體的發展模式,可能會導致增長中樞下移,不利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創新主體來看,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還需提升。長期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科技創新的引領高地。但是,創新主體更多是依靠大學和科研院所,其研發經費投入占比超過全市研發經費投入的五成,而深圳的研發經費幾乎全部來自于企業,研發機構也主要設在企業。近年來,深圳陸續涌現出華為、中興、大疆、比亞迪等一批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級硬件科技巨頭企業,而北京除央企、國企和京東、抖音等少數巨頭企業之外,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硬件科技巨頭企業略顯不足。
因此,要以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領域為突破點,加快培育壯大“高質量經營主體”。一是緊盯全球科技和行業產業發展,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業;二是聚焦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三是厚植創新土壤,健全中小微科技創新企業不斷涌現的生態體系;四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公共服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