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尹慶雙(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肖磊(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決定稿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對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深刻認識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重大意義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實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有機協調,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用“看得見的手”調節、引領、規范“看不見的手”,使國民經濟運行達到服務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戰略規劃、宏觀治理、機制設計、微觀規制等方式使二者相互促進、有機補充、協同發力,實現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成為推動國家富強、社會穩定、人民富裕的重要體制機制。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以政府和市場關系為核心,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必須強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穩定器、壓艙石、韌性帶作用,進一步發揮制度優勢,保持戰略定力,提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能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發揮國有經濟在新型舉國體制中的作用,推動國有資本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全國統一大市場、經營主體具有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基礎制度等,這些特征和要求是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是二者關系的升級,體現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互動、互促、協同作用。
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能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政府和市場關系的不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績效、速度和方向。縱觀世界各國發展歷史,凡是能夠正確處理二者之間關系的國家,都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發展成效,反之,片面強調市場作用或政府作用的經濟體,都產生了較多負面效應。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政府和市場關系新形態。新發展階段推進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求更好發揮市場作用,不斷增強各經濟主體創新創造活力;另一方面則要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務,實現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有機統一。
二、準確把握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豐富內涵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命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規律性認識。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皆是圍繞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展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表述深刻闡明了政府和市場更好結合的內在規律,是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認識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政府和市場關系提出新的定位和目標,確立了新發展階段政府和市場關系的發展指向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時代內涵。
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我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創新實踐,突破了西方經濟理論政府和市場二元對立的思想,用辯證的視角來看待二者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這一論述高度概括了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原理和方法,是辯證思維在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中的創造性運用。
政府和市場關系是動態的和變化的。政府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國家戰略目標和資源要素特性發揮二者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條件下,需要根據不同發展目標和戰略導向調節二者的關系,使其適應變化了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兩個定位是前后銜接、繼承發展的”。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是針對改革發展中問題的變化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推進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認識的新突破,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政府和市場關系具有戰略導向特征。我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創新實踐,提供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新經驗新模式新思想,體現了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性訴求,是融于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經濟體制設定,服務于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總體上講,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沒有統一的模式,要根據各國基本經濟制度、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目標等實際情況在實踐中進行動態優化調整,同時兼顧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實現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更好地相互補充、有機協同、互促發力。
三、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重點任務
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完善市場體系、優化政府和社會投資渠道、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等方面,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經營主體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要發揮國有經濟優勢,增強國有經濟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發揮民營經濟優勢,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
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釋放市場潛力。要素市場是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素市場與產品市場相比發展不平衡,技術、數據等新型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傳統要素市場存在制度規則不統一、不規范等問題,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要破解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暢通生產要素流通渠道,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要素價格機制,提高資源和要素配置效率,充分釋放各類市場潛力,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對于特殊領域和戰略資源,如國防建設,要發揮政府的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帶有戰略性的能源資源,政府要牢牢掌控,但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去做”。
處理好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的關系。政府投資、社會投資是我國完整內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形成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的不同功能定位。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為社會投資營造良好環境,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強化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關聯性,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更好發揮政府投資的撬動能力、乘數效應和基礎作用。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短期擴大內需、長期推動結構升級作用,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有效統一。
創造公平活力的市場環境,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要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統計指標核算體系,加強新經濟新領域納統覆蓋。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要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加快布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統籌各類創新平臺、人才平臺、資金平臺建設。要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健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
加強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合、促進宏觀政策協同發力。國家戰略規劃和宏觀政策是發揮政府作用、引導市場發展的主要手段。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才能更好形成國家戰略合力和宏觀政策向心力。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增強國家戰略宏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發揮規劃的導向作用、基礎作用和支撐作用。要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完善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宏觀政策體系,增強經濟政策與非經濟政策協調性,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推進存量結構調整,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