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能軍(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員);陳信歌(深圳市國元文化產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契合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加快建設文化強國和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重要載體。新質生產力是蘊含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先進生產力范式,將憑借技術融合創新、模式升級再造和活力競相迸發,不斷催生新的創意源泉、新的場景應用和新的市場空間,為文化產業品質與效能進階聚勢賦能。
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表征
新質生產力中掌握前沿知識與技能的勞動者,以創新理念重塑著文化產業格局。新型勞動對象如海量數字文化資源,極大拓寬著文化創作邊界。先進勞動資料如智能創作工具與高效傳播平臺,深刻變革著文化傳播路徑。三者有機結合,有力推動了文化生產方式革新和生產水平躍升。
勞動者素質現代化轉型,打造文化產業新高地。高素質人才為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轉化提供智力保障。當前,新型勞動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表現包括:一是推動勞動者技能與創新意識雙重提升。現代文化產業對勞動者的要求已不僅是傳統技藝的掌握,更強調專業技能與創新意識的雙重提升。勞動者通過持續學習與實踐,不僅掌握新技術還要培育新理念,將創意轉化為現實產品,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二是加快文化產業人才結構優化升級。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加入到文化產業中,他們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跨學科知識背景,能夠在新媒體、新文化、新平臺充分發揮引領作用,推動產業體系高端化構建。三是現代勞動者促進產業生態協同。高素質的勞動者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推動文化產業鏈條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勞動者之間的緊密合作與交流,也促進了不同產業的協作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勞動資料數字化革新,催生文化產業新模式。每一次技術革命都為文化產業帶來生產手段、表現形式、傳播方式的革新,深刻改變文化內容的創作、傳播和消費方式。當前,新型文化勞動資料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為:一是生產工具的智能化升級。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的融合應用,孕育出新型文化生產工具,特別是AIGC、數字孿生、4K高清渲染等新技術應用,為文化產業提供了新的內容和形式,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和產業模式。二是內容生產的數字化創新。數字化技術使得文化內容的創作、編輯、存儲和傳播更加便捷和高效。數字化音樂、電子書、網絡文學等新型文化產品形式層出不窮,極大地豐富了文化內容供給。三是傳播渠道的數字化拓展。互聯網、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數字化傳播渠道的興起,為文化產業的產品推廣和市場拓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這些渠道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特點,能夠實現精準營銷和互動傳播,增強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
勞動對象多元化拓展,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隨著文化創作對象的多元化拓展,依托新技術場景應用的各類新業態應運而生。新型勞動對象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表征為:一是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型。依靠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大量文化遺產、藝術品、文獻資料被轉換成數字格式,成為可供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數據資源。這些資源不僅便于存儲和傳播,還能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進行二次創作和增值開發。二是消費場景的創新營造。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產生了沉浸式的文化消費體驗。通過VR、AR等技術,消費者可以穿越時空,親身體驗歷史事件或進入虛構世界。這種虛擬與現實的融合豐富了文化產業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新的文化消費場景。三是產業邊界融合發展。隨著新興技術發展,文化創作對象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物理形態,而是不斷擴展延伸到虛擬空間、數據資源等非物質領域。這種拓展使得文化產業能夠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實現跨界共生的發展模式,推動文化產業新業態的持續涌現。
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
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創新驅動,以內容創新為核心、業態創新為主導、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擴大文化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能,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以內容創新為核心擴大文化產業規模。內容創新是文化產業持續繁榮的根本動力。以內容創新為核心擴大文化產業規模,就是要聚焦于內容創作的多元化、深度化與個性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一是強化內容創新體系構建。健全內容創新激勵機制,設立專項基金,獎勵具有原創性、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文化內容項目,激發創作者和企業的創新活力。同時,搭建內容創新平臺,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內容創新孵化平臺,為創作者提供技術支持、市場對接、版權保護等一站式服務。二是以數字技術推動內容生產。鼓勵文化企業積極采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提升文化內容的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智能化水平。深化數字技術場景應用,開發數字藝術展示、數字演繹體驗、數字娛樂活動、數字出版技術等新場景新應用。三是提升內容質量與多樣性。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提煉文化精髓,融入現代審美元素,創作出既有文化底蘊又符合時代潮流的內容作品。同時,鼓勵多元化創作,支持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文化內容創作,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豐富文化市場供給。
以業態創新為主導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業態創新是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結構的關鍵。以業態創新為主導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就是要積極探索和推進新型文化業態生成,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一是推動傳統文化業態的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對傳統文化產業改造升級,提升文化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同時,推動傳統文化業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文化消費體驗。二是深化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促進“文化+”融合發展,推動文化與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領域跨產業深度融合,開發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科技等復合型產品和服務,延長文化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構建文化產業融合生態圈,圍繞文化IP,打造涵蓋創作、生產、傳播、消費、反饋的全鏈條生態體系,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全產業格局。三是加強傳播型文化業態轉型。借助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加強戲曲、歌劇等傳統藝術傳播和普及,提高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文化傳播機構開展數字化轉型,將傳統文化內容轉化為數字產品,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與推廣。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升文化產業效能。科技創新是促進數字科技緊密集成與高效協同、提升文化產業效能的關鍵驅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升文化產業效能,就是要加大文化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注重復合型人才引進與培育,不斷激發創新主體和全產業創新創造活力。一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加大財政與社會資本投入,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并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科技創新領域,支持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同時,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促進高校、科研機構與文化產業企業深度合作,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完整創新鏈條,加速文化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二是培養復合型文化科技人才,強化智力支撐。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高校、職業院校與文化企業合作,培養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文化科技領域的頂尖人才和團隊,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三是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大對侵權盜版行為的打擊力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提升知識產權服務能力,建立知識產權快速審查、快速維權機制,為文化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識產權服務,激發企業與創作者的創新動力。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途徑研究”(23ZDA081);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研究中心2023年度重大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研究”(SFQND2301);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庫“南方科技大學文化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2024TSZK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