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建新(浙江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洪燕妮(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2024年11月,在浙江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發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凹訌娙蛱旎鶞p災合作,努力消除數字鴻溝”“一網看遍世界教育:基于數據庫平臺的全球教育研究體系建設”“KaiOS賦能全球互聯網接入,推動彌合數字鴻溝”等13項理念契合度高、國際影響力大、包容普惠性好的精品案例最終入選。這些精品案例全景式地展示了當前網絡命運共同體建構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上文化交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網絡生態的國際治理,為推動人類文明互鑒進程作出了杰出貢獻。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轉型的進程中,加強各民族、各個國家文明平等對話和協同合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大勢,而以網絡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來推進人類文明互鑒進程則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類文明互鑒的技術保障
當前,我國通過跨境數據的流動鏈和區塊鏈建設,攜手各國實現網絡和數字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在經濟貿易的實體場域建設方面,對非洲、中東等地區的國際物流大動脈的海陸空連接,實現了國際市場的互通有無,激活了被譽為“新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大流通。在網絡空間場域建設方面,我國通過建設國內外物流網絡,以成本降低為市場導向,實現了海陸空、七大洲、五大洋的中歐物流班列通車。同時,對一些發展滯后的地區實行手把手“無人送餐、無法送貨”的中國式經驗教程。通過電商數字化的國際端對端的協作項目的設立,促進跨境貿易的全產業鏈、全供應鏈建設。作為全球數字紐帶的數字操作系統、數字硬件化設施的同步推進,通過高精尖的5G技術和IPv6(靈活安全高效的網絡底座)技術的跨境協作,中國式的數字技術通過硬件和軟件雙向的互聯和實踐走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如今的全球產業生態系統皆貼上了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的中國制造方案、制造智慧和制造經驗的鮮明標簽。譬如,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迎來了全球組網的良好發展態勢,從技術被孤立到“三步走”的自主研發之路,從“北斗一號”到“北斗三號”的突破性發展,從局域網到亞太網再到全球網的全面覆蓋,北斗系統的發展歷程見證了祖國繁榮昌盛的復興之路,為全球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如今,全球超過半數國家和地區使用“北斗”就是佐證。網絡基礎設施共建為人類文明互鑒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人類文明互鑒的互動機制
當下人類社會正處于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分子工程、石墨烯、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等為技術突破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數字時代的轉型關鍵期。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交流已經從實體空間轉向了數字空間。當前各國數字文化的深度交流是突破文明隔閡和文化張力最有效的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在數字中國建構的語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互鑒經過網絡化窗口實現時代化轉型,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活力的創新性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的必然之舉。在這一過程中,要堅守數字中國的文化主體性,對外交流的前提是堅持本土文化的先進活力,通過數字技術鑒別何種文化具有自身的精神根脈和時代價值,從文化主體性中去塑造堅實的文化軟實力。同時,要厘清自身文化的歷史根脈,實現中華文化敘事的對外交流。近年來,我國通過建設“數字敦煌資源庫”,讓國際友人立體化、形象化地了解絲綢之路的璀璨文化;通過線下孔子學院學習體驗與“線上中文教育”的結合,從聽、講、學、悟、行等方面激發國際友人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通過數字攝像、數字圖片的光影藝術推廣,點亮了全人類共通的藝術審美追求和人文情懷。從“本來—未來—外來”三位一體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實現了世界意義的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從文化共鳴和共有精神家園的契合之處攜手共進推動人類文明的時空對話。
人類文明互鑒的共生合力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有的精神家園,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網絡公共生活空間的構建是全體民眾的共同訴求。提升網絡生態治理能力,有效應對網絡生態系統中出現的各種潛在隱患。例如,網絡安全漏洞、數字財產被盜、網絡詐騙、網絡不實和非真信息的傳播、非法收集網名隱私信息等,需要我們不斷在實踐中致力于互聯網生態治理能力提升和方法創新,以持續學習和積極進步的姿態保持網絡空間風清氣正。
為此,中國與世界各國設立了專網數據安全保護機制,共同制定法律條例,從源頭上預防這些非正義網絡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近年來,中國攜手包括法國、德國、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與日本韓國、巴西、印度等國簽訂了“5G推進組織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自2006年開始的“全球5G大會”是各國致力于共建5G生態圈,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等問題展開的能源、信息、交通“三網融合”機制。這一機制在各國的網絡生態治理合作下效率越來越高,它逐漸突破了物理空間的單向運行模式,實現與數字空間高效共聯的休戚共生。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的交互有序發展增進了各國之間的平等交流和溝通協作,打通了各國之間的信任橋梁。通過網絡生態的國際治理經驗分享,既能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活力,同時也能增進全球化網絡空間的對外話語權和推廣良好的大國形象。
我國網絡生態治理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建構健康有序、向上向善的網絡文明,一切符合全世界人民利益的網絡意見、思想和觀點都值得我們學習推廣,一切不利于全世界人民利益的網絡意見、思想和觀點都將受到有力的抵制。在網絡世界,科學之真、倫理之善、藝術之美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我們必須堅守并發揚光大。共建網絡精神家園必須匯聚優秀文化,形成良性的輿論導向,這就需要我們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旗幟鮮明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新時代我們要講好立體真實的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文化之真善美: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同時,吸納世界各個國家思想文化的一切文明成果,實現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文明倡議,而在網絡世界,我們要積極行動,切實落實“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在共性和個性中去客觀鑒賞各國的文明色彩,在真善美的共同價值追求中客觀看待各國民族的多元性,包括思想觀念的多元、禮儀規范的多元、飲食習慣的多元、服飾裝扮的多元等。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對此,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情懷去推進人類高質量的文化發展,加強網上交流對話,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生,更好地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