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田鵬穎(東北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信心比黃金更可貴。只要我們不折不扣地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不懼風雨,迎難而上,在世界經濟的坐標系里,一個邁向高質量發展、愿與世界分享機遇的中國,一定能開辟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為扎實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實有力,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為2025年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打下良好基礎。
越是面臨復雜局面,越要把握大勢、積極作為,保持知重負重、直面挑戰的昂揚斗志,繼續爬坡過坎、越溝邁壑,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某些疑慮,特別是對保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信心不足。這就需要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審視、研究、判斷。
1中國經濟發展態勢的審視需要科學世界觀
觀察、審視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必須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透鏡下進行。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速度,但不能唯速度看中國經濟。對中國經濟,不僅要看當下、看一時,更要長遠看可持續的發展速度。重視速度,但不唯速度,更不能僅僅依靠一個速度指標作判據下結論,這就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遵循的辯證法。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進程,用速度壓縮了時間,創造了發展空間。我們以奮進的姿態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同時間賽跑、同歷史并進。”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臺階,發展具備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體量今非昔比。當然,對于一個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仍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確實需要有持續積累的經濟總量作為重要支撐,確實需要保持一定合適的發展速度。2024年我國GDP同比增長仍然超越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增速仍位居前列。
我們必須明白,經濟發展速度必須是高質量的速度,沒有質量的高速度并不是我們想要的。作為一個數量指標,GDP標注的是量的概念,并不能全面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經濟發展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復,是形而上學的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再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經濟不斷被注入高質量發展的新內涵。相比于速度,評判經濟好不好,我們更要看發展動力是否強勁、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看創新驅動力是否更強了、發展是否更協調了、開放水平是否更高了、老百姓是否更幸福安康了。
2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需要系統觀念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中,社會不是結晶體,而是有機體。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是簡單的決定和被決定的邏輯,而是復雜的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非線性關系。因此,謀求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從方法論上必須實現從“重點論”、“兩點論”向“系統論”轉向,用系統觀念這個經過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謀劃和推動經濟發展。簡單地說,就是要在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經濟建設維度看,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這就要求中國經濟運行必須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經濟建設外部看,要在政治建設上,堅決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穩定社會預期;在文化建設上,高揚黨的文化旗幟,以自強不息、輝光日新,塑造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完善文化產業經濟政策,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會建設上,實現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只有以系統觀念把握中國經濟運行,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各方面統籌協調、相互成就,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才能動力更足、環境更優、保障更好,才能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
3以更堅定的信心鼓起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風帆
毋庸諱言,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要正視困難、堅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鮮明提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這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經濟發展大勢、基本規律的科學把握。一系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磅舉措的出臺,必將有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我們有充足信心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繼續發揮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作用。
正是這種戰略主動和全局謀劃,使中國經濟始終穩健前行,有厚實的底氣,有充沛的動力,更有不斷匯聚的信心。中國經濟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長前提下,經濟發展的結構在優化,質量在提升,高質量發展穩中有進的大趨勢沒有變。美國彭博社基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計算得出結論,未來5年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中國經濟的硬實力和韌實力,是中國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志氣、底氣、骨氣,長期以來一直為全球經濟持續注入確定性。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是中國經濟攻堅克難、穩中求進的根本保障。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評價:“這一制度所具有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
信心比黃金更可貴。只要我們不折不扣地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不懼風雨,迎難而上,在世界經濟的坐標系里,一個邁向高質量發展、愿與世界分享機遇的中國,一定能開辟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