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馬一德(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年以來,知識產權強國階段性任務目標扎實推進,知識產權保護法治保障持續增強,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益加速顯現,知識產權創造質量穩步提升,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知識產權創造方面,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任務目標設定由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主要發展指標由專利申請授權量升級為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我國更加重視創新發展實效性。由此,對知識產權創造的支持由直接激勵轉向通過保護、運用、服務各方面因勢利導,知識產權激勵和保障創新的功能進一步顯現。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排名第11位,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達到26個,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強勁,前沿技術不斷催生。
在知識產權運用方面,過去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難一直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突出難題,經過數十年不懈努力,我國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知識產權資產積累。另外,開放許可等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集中出臺、充分實施,在面向關鍵堵點基礎上,明確了政府、國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主體責任,從創新主體、創新產業、產品應用等層面全方位布局專利轉化,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總額達7922.3億元,同比增長60%;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達3072億元,同比增長7.2%。2023年10月份印發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動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明顯提高,全國涉及專利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000億元。
在知識產權保護層面,有效產權保護是對創新的最大激勵。歷經多年發展,我國建立起既符合國情又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知識產權立法體系以及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執法部門嚴格監管、知識產權仲裁調解公證多元共治、行業組織自律管理的法律實施體系。今年以來,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政策體系得到全面完善,專利法實施細則、專利審查指南修改完成,保障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專利權期限補償制度等全面落地,人工智能、基因技術、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專利審查政策不斷完善。此外,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協調性進一步優化,今年4月份印發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圍繞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標準統一,程序銜接,知識產權司法、行政、社會共治體系的分工布局等方面協同優化,推動知識產權保護能力顯著提升、營商環境不斷完善。
接下來,如何更好地發揮知識產權對創新的激勵作用,服務新質生產力,應持續在多方面發力。
一方面,深化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在傳統領域,加快推動商業秘密、地理標志專門立法,補齊我國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短板。充分應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業態新領域對傳統知識產權機制提出的挑戰,調整和明確新業態新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引領產業創新。有關部門除了發揮好對創新的服務引導功能之外,還應努力發揮“守門人”功能,完善現有的專利審查、商標審查和版權登記等制度,避免企業將知識產權作為不當獲利工具,建立有利于知識創新創造的良好營商環境。
另一方面,持續升級完善知識產權運用體系。推動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建設,建立行之有效的知識產權運營模式、完善服務標準,提升平臺機構服務能力和實效性。在重點面向高新技術產業、立足創新實踐需求的基礎上,引導企業間建立有效創新合作,尤其在新能源汽車、芯片、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引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深度合作,探索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構筑產業專利池,帶動產業整體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