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南松(廣州理工學院常務副校長)
在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高等教育的使命已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塑造與綜合能力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著眼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重要論述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創新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引。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育面臨三大挑戰
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性問題。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課程建設是課程思政的主戰場,課堂教學則是課程思政的主渠道。課程思政建設內在學理認知水平將影響課程思政的整體育人成效。然而,由于對課程思政建設學理認知的不足,存在部分教師未能構建層次遞進和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未能充分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未能充分實現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等實際問題。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協同性問題。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需要教師和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教育實踐過程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統一性、資源的整合性、過程的連續性以及“五育”協同、課堂內外協同等協同機制面臨現實挑戰,協同性的缺失不可避免會削弱課程思政的整體效果,使學生在面對多種課程思政信息時感到困惑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課程思政教育的深入開展。面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需求,實現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協同性,才能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遞進性問題。要根據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實踐過程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層次和深度上普遍缺乏遞進性,未能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設計,缺乏對不同學段學生思想認知特點的準確把握,導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層次不清晰,甚至出現簡單機械重復的現象。遞進性的不足會使學生在接受課程思政教育時感到內容重復或與階段性需求不匹配,難以形成深入、持續的學習體驗。
深化學理認知,推動課程思政教育“入心踐行”
課程思政育人的內核學理可從“認識循環”與“實踐循環”兩個維度進行深入闡釋。認識循環涵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兩個層面。感性認識作為初步認知階段,通過直觀感知與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對思政內容的初步興趣與共鳴。而理性認識則強調邏輯思維、辯證思維與深入分析,旨在培養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使課程思政內容真正“入腦入心”。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學生認知能力從初步感知向深刻理解逐步提升。
實踐循環則包括第一課堂學習、第二課堂活動以及社會實踐三個關鍵環節。第一課堂作為課程思政育人的主戰場,通過系統教學使學生掌握課程思政理念與價值觀念。第二課堂活動如社團活動、主題演講、志愿服務等,為學生提供體驗與感悟思政內容現實意義的平臺。社會實踐則要求學生走出校園,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探究與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使其成長為具有擔當與奉獻精神的社會成員。
通過認識循環與實踐循環的有機結合,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實現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課堂學習到社會實踐的逐步深化與拓展。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刻理解課程思政內容的精髓,更能在實踐中踐行所學,實現知行合一。因此,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內核學理可概括為“實事求是,入心踐行”,即通過系統的教學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基于事實求真理,促進行知合一,使課程思政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強化協同機制,構建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深入實施“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以“德育-鑄魂行動”“智育-固本行動”“體育-強基行動”“美育-化心行動”和“勞動-成事行動”五大行動為主軸,以協同疊加形成五次方效應,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行動五次方不僅強化課堂內的理論教學,還注重課外實踐的體驗性,旨在實現課程思政教育“入心踐行”的目標,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以德育鑄魂。實施“鑄魂行動”旨在樹立學生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并加強品德修養。通過課堂引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紅色經典讀書會、“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以及師德師風建設等活動,不僅能實現師生的全覆蓋,還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道德認知。這些活動不僅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還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以智育固本。注重增長學生的知識見識,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地求知問學。通過課堂深學與課外拓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通過創新創業活動、大學生科技節和產教融合“并軌制”育人工作室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和展示機會。
以體育強基。體育是增強學生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要途徑。“強基行動”堅持“健康第一”的體育理念,通過課堂鍛煉與課外競技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體育素養和競技水平的提升。注重體育一二課堂的協同發展,通過體育俱樂部等形式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以美育化心。美育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化心行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為理念,通過課堂熏陶與課外體驗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通過創建美育名師工作室,開設豐富多彩的美育課程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發展。
以勞育成事。勞育是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重要途徑。“成事行動”注重課堂認知與課外成事相結合,通過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組織勞動實踐活動以及建立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等措施,全面提高學生的勞動素質和綜合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和勤儉節約的品質。這些舉措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勞動技能和生活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通過上述五個方面的實踐探索,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還實現了“五育協同”與“課堂內外協同”,形成了課程思政“入心踐行”的育人實施路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搭建成長階梯,促進大學生知識與心智的全面發展
大學四年是學生心智成長與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時期。為了有效引導大學生在這一階段實現全面發展,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可以科學設計“啟-承-轉-合-美”的心智成長行動階梯。
“啟”階段,即大一的啟蒙與適應期。大一新生們懷揣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憧憬步入大學校園,同時也面臨著適應新環境的挑戰。此階段的課程思政重點強調明確學習方向、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幫助學生迅速融入大學生活,為后續的學術探索與個人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承”階段,大二的知識積累與能力構建期。經過一年的適應與探索,學生開始深入專業領域的學習。此階段的課程思政重點鼓勵學生通過閱讀、交流、思考等多元化方式,不斷審視自我、明確個人價值追求與定位,并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逐步塑造獨特的自我優勢。
“轉”階段,大三的實踐鍛煉與能力躍升。此階段的課程思政以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應用為重點。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類項目實踐,如校內科研項目、學科競賽以及校外實習、志愿服務等,旨在通過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能力、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其從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有效轉化與躍升。
“合”階段,大四的職業規劃與就業準備期。面對即將步入社會的現實,學生們需要精心準備簡歷、積極參與招聘活動,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職業起點。此階段的課程思政重點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與求職技巧,幫助他們順利對接社會,開啟職業生涯的新篇章。
“美”階段,則是對未來無限美好的展望。大學四年不僅是一段知識與智慧的積累之旅,更是學生心智成長與自我超越的見證。畢業最后一課的思政教育應鼓勵學生懷揣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信念,不斷砥礪前行、勇于創新探索,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通過“啟-承-轉-合-美”的心智成長行動階梯,旨在為大學生搭建一個系統化、遞進式的心智成長路徑,助力他們在大學期間實現全面發展與自我超越。
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宏偉征程中,要積極貫徹國家關于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部署,秉承創新理念與特色導向,全力構建一個具有學理支撐、過程協同、層級遞進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以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為核心目標,致力于培育符合時代需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